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体教融合”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05:00

  本文选题:体教融合 切入点:体教结合 出处:《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和教育界深化“体教结合”工作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观念,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区别,实际上却是我国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模式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促进体育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其根本意义在于,改变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封闭状态,将体育和教育事业放在一定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中,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教结合”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并研究和综合其他国家“体教融合”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体教融合”的可行方略。“体教融合”体制的研究理论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具有培养目标的长远性、培养主体的唯一性、培养对象的业余性、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四个主要特征。其主要意义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保障运动员受教育权利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第二,吸纳有潜质的青少年成为体育后备人才;第三,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教融合”的体制难点主要集中在“举国体制”和教育壁垒,以及相应形成的竞技体育人才流失问题。“体教融合”的制度设计主要在于三条转型之路:第一,“举国体制”的转型之路;第二,打破教育壁垒的“综合化”之路;第三。可持续发展的“体教融合”之路。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变成运用法律手段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大学生体育的部门;同时构建学校竞赛体系:明确项目布局;划清竞赛分层;加强竞赛监督;扩大竞赛市场。将开展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纳入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当成提高学校声誉、吸引学生与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体教融合”实施的理论框架依托于“体教融合”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可以细分为运行动力机制、整合协调机制、系统控制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动机激励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Abstract]:"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work of deepening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it is only a word difference, it is actually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our country. A new theory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i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ts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lies in changing the closed state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region, sports and education are p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ndamental reform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udies and synthes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Marx's theory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four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ateur of the training object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ensure the athletes'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to train the athlete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second,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movement of a large sports country into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mainly focus on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the barriers to education. The system design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mainly lies in three ways of transformation: first, the road of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ystem", the second, the road of breaking the barriers to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hi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road. On this bas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ports Association into the use of legal means and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manage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school competition system: make clear the project layout, draw a clear competition layer,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on supervision, expand the competition market, bring the college inter-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 into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regard it as improv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hool.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dynamic mechanism of ope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and system control mechanism. Oper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moti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five two-level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6年06期

3 董静;董国永;郭敏;;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4 赵一平;赵先卿;马力;;对“体教结合”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文红斌;马飞;;对我国“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6 夏尧远;;对2008年奥运会前后高校“体教结合”问题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7年03期

7 陈子锐;林少娜;;探讨“体教结合”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08期

8 杨剑;古强;;“体教结合”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费瑛;刘静春;;对我国“体教结合”战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12期

10 潘裕;;“体教结合”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向宏;;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契合度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梁强;;运动员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体教结合”模式[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吴建喜;;论体教结合体制性障碍及突破[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丛振江;金之栋;;“体教结合”发展趋势的探讨[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5 丛振江;金之栋;;“体教结合”发展趋势的探讨[A];贵州省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 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斯迪虎;平杰;虞重干;;创建“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和谐机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黄一飞;;关于我国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志华;钟秉枢;周建梅;;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赵一平;;“体教结合”行动系统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张月亭;把“体教结合”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N];衡水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叶志明;“体教结合”的瓶颈突破[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奉天 实习生 唐福春;南充体教结合领跑全省[N];南充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卢苇;体教结合是双赢[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卢苇 李雪颖;让体教结合走得更远[N];中国体育报;2012年

6 撰稿 平萍 赵丽斌;上海,从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2年

7 李万祥;“体教结合” 快乐成长[N];经济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薛原 马剑;大学探路体教结合[N];人民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谷苗;“学生军”展示体教结合范本[N];文汇报;2013年

10 黄心豪 陈建族;广州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建喜;论“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变[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2 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维文;佳木斯市中小学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聂盼;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施“体教结合”的效果及其保障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韦焕敏;贵州省威宁县高原中长跑、竞走项目训练地“体教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宏扬;中国大学生高水平女子篮球运动员(东南赛区)“体教结合”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周文青;“体教融合”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王彦飞;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温立强;上海市游泳二线队实施体教结合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钱辉;对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曙光;中学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实施“体教结合”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孙欣荣;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68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68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0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