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429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本文利用2000年截面数据,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了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差异、特征和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省区的城镇化水平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省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既有明显受到转型期要素流动影响的省份如广东省;也有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推动城镇化的区域如沪苏和浙江省;还有表现为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模式的省份如山东省等。省区间差异化的城镇化影响因素表明,我国沿海省区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08-01-12 出版日期: 2008-11-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40535026)
作者简介: 曹广忠(1969-),男,山东省莘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镇化、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等研究。E-mail:caogzh@urban.pku.edu.cn
引用本文:
曹广忠, 王纯洁, 齐元静.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08, 27(6): 1399-1406.
CAO Guang-zhong, WANG Chun-jie, QI Yuan-j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ffecting factors among the coastal provinces in eastern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6): 1399-1406.
链接本文:
或
[1]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 2002, (2):132~138.
[3]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 53(5):170~178.
[4]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城市规划, 1999, 23(12):8~12.
[5] 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9~14.
[6] 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人文地理, 2004,19(2):1~5.
[7]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 52(3):193~206.
[8]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54(2):106~114.
[9] Zhang K H, Song 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14(4):386~400.
[10] 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1986,41(1):8~22.
[11] 沈建法. 1982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 地理学报, 2005, 60 (4) : 607~614.
[12] 刘盛和,蒋芳,张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人口研究, 2007,31(3):8~19.
[13] 陈洋,李郇,许学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07,27(2): 142~148.
[14] 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8,27(1):13~22.
[15]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16] 周一星.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人口与经济,1982,( 1):246~253.
[17]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8] Henderson J V. 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2000, No.7503.
[19] Moomaw Ronald L, Ali M Shatter.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6,4(1):13~37.
[20]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增订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1] H.钱纳里, M.赛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2] 李青,陶阳.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的纵向考察.城市问题, 1999,87:34~39.
[23] 樊杰,田明.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地理科学,2003, 23(6):641~649.
[24]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2003,58(6):937~946.
[25]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26] 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27]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36.
[1] 詹永锋, 王洪波, 邓辉. 民国时期中国地理研究所钩沉[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768-1777.
[2] 李琳, 刘莹.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603-1616.
[3] 李玉恒, 陈聪, 刘彦随.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衡量及其类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595-1602.
[4] 朱永彬, 王铮. 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406-1416.
[5]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杜莹. 中国地理学史编史方法论考察[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557-1568.
[6] 王开泳, 戚伟, 邓羽. 2000 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平稳性[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195-1206.
[7] 徐新创, 张学珍, 戴尔阜, 宋伟. 1961-2010 年中国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量影响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35-1347.
[8] 赵娜, 岳天祥, 赵明伟. 基于改进HASM方法的中国日照百分率的模拟[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297-1305.
[9] 孙玉环, 季晓旭. 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J]. 地理研究, 2014, 33(6): 1129-1139.
[10] 杨足膺, 赵媛, 黄克龙. 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63-875.
[11] 李瑞, 吴殿廷, 殷红梅, 胡浩, 朱桃杏, 吴孟珊. 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大沿海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4, 33(5): 961-977.
[12] 薛静静, 沈镭, 刘立涛, 高天明, 陈枫楠.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42-852.
[13] 林李月, 朱宇, 梁鹏飞, 肖宝玉. 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87-898.
[14] 周天墨, 付强, 诸云强, 胡卓玮, 杨飞. 中国分省畜禽产污系数优化及污染物构成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4): 762-776.
[15] 方创琳.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74-686.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