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重心空间演变及产业重心分解
本文选题:经济重心 切入点:产业重心 出处:《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通过对经济重心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政策的空间响应程度。本文对我国近30年经济重心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和描述,并对其进行三次产业重心分解及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位于经济重心西侧,第二、三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产业梯度空间分布和转移是经济重心位置和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增长差异更多来自第三产业增长值的不同。最后对落后地区如何降低进入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门槛,减少产业对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等方面提出建议。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economic construction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 center,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policy response to economic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moving direction, moving distance calculation and description, and three times the industry focus on the decomposition and correlation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industry is located in the economic center on the west side, second, third is located in the economic center of the East Industrial Center; third industry center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h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of the strongest industry; spatial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metastasi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barycenter and evolu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economy growth from third industry growth in different value. At the end of the backward areas in economy and how to reduce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he gradient threshold, reduce the industrial docking cost,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balanced growth and other aspects of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分类号】:F12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2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3 颜俊;王章华;;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冯宗宪,黄建山;重心研究方法在中国产业与经济空间演变及特征中的实证应用[J];社会科学家;2005年02期
5 李鹏;安树伟;;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重心变动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田民;刘思峰;卜志坤;;灰色关联度算法模型的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8年01期
7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强;;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3 陈龙;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5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6 刘群;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1年07期
7 王炳才;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国家比较优势基础[J];财贸研究;2002年02期
8 陈龙;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化研究[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10 袁晓玲;许杨;杨万平;;基于重心法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刘斐;邹鹏;韩伟红;;网络安全指标体系合理性评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千庆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位选择初步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4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5 刘学;迭戈·萨麦隆;罗卿;苏曼·拉纳;刘志安;;滇中城市群优化发展模式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7 傅娟;孙久文;;基于GIS的新疆消费重心转移路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吴玉鸣;;空间溢出、经济增长趋同及成因分析[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总第15期)[C];2005年
9 于菡子;菅利荣;;基于考虑时滞性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高校R&D绩效影响因素分析[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李婷婷;龙花楼;;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颜伟;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郭金秀;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旭玲;天然彩色棉/真丝混纺纱线及其产品的结构与性能[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潘慧灵;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静;辽宁省高等教育竞争力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培蕾;欠发达农区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宁宁;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市场拓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谭彦;基于城乡空间管治的城乡统筹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许艳;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活性炭吸附染料废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琴;环鄱阳湖区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2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3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4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5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6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7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8 张岐山,梁亚东,吕作良,邵琳琳;灰关联度计算的新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10 赵海滨,余燕琼,邓聚龙,赵海滨;灰色系统关联度的分析与完全二分图边集重要性的研究[J];系统工程;198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孟松;我国经济重心和社会重心迁移轨迹及比较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2 杨蕾;杜鹏;夏斌;;1979—2007年广东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迁移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3 林观海;;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浅析[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01期
4 胡安俊;刘元春;;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与均衡化走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12期
5 赵海蕊;唐贵芳;梁志杰;;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丁焕峰;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7 吴顺祥;吕培聪;徐志晖;程远亮;;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叶明确;;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9 魏明孔;隋唐手工业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02期
10 谭俊涛;张平宇;;“振兴东北”前后区域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2 林观海;;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浅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3辑)[C];2012年
3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朱磊;;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廉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潘琛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黄玲玲;1978-2010年广西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的空间变化[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5 孟松;我国经济重心和社会重心迁移轨迹及比较分析[D];贵州财经学院;2009年
6 马珍;“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教学问题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傅娟;基于GIS的新疆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迁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9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7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