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生态政治学视角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2018-03-16 23:14

  本文选题: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切入点:生态政治 出处:《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当今世界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周边各国的经济贸易、政治互信,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正常交流,因而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旨在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政治学视角下,剖析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对策。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生态政治理论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思考。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探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第二部分,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其环境安全问题。主要从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入手,探讨五个基本层次:未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居首位”的政治问题、次区域生态环境未实现国际合作问题、争夺原料及其他自然资源导致冲突不断问题、未充分利用好环境政策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未实现民主原则作为环境政策的出发点问题。 第三部分,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生态政治的制度保障。本文提出五点制度保障建议:环境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克服“异化消费”与倡导理性消费、法律法规与基层民众参与、推行“稳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加强对话机制与国际合作。 次区域的合作只有立足于生态政治学视野下,才能推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国际合作平台,实现共同的繁荣和进步。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world toda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Lancang-Mekong Subregio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trade and political mutual trust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ak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of Lancang-Mekong sub-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oli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is reg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Lancang-Mekong sub-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roblems, mainly using Marxist ecological theory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this region.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it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Lancangjiang-Mekong Subregion. Discussing five basic levels: the failure to regar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the "first" political issue,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ubregion, and the conflict caused by the competition for raw materi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has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the democratic principle has not been realiz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system guarantee of ecological politics in Lancangjiang-Mekong Subreg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resource sharing, overcoming "dissimilation consumption" and advocating rational consump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grassroots particip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eady st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strengthen dialogue mechanis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olitics can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provide a positive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realize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3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构建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张仁玲,蒋毓舒;文明方式的转变与科学发展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张哲;刘融;张冰洋;;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基于中日垃圾处理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4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巍;控制自然观念与当代启示[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7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毛亚庆;清理教育地基:对教育若干理念的重新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史海泉;郇庆治;;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转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江牧;林鸿;;工业产品设计的安全向度[J];包装工程;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斌;张艳芬;;当自然遭遇无所不在的镜头——视频技术时代的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刘芳;李娟;;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德敏;杜辉;;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6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于海量;;技术理性批判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陈光炬;;生态协作: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新思维——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张乐;;生态危机探源:“四因说”背后的共同所指[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周志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陈f^;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贺建芹;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及其适当性反思[D];山东大学;2011年

7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戚海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军丽;面向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雷怡安;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低碳社会建设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7 罗田;城市交通理念绿色转向研究初探[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波;论科技进步之价值合理性[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俊杰;民主与生态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翔;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社会政治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2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622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0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