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地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的证据
本文选题:行政区划调整 切入点:区域经济增长 出处:《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05期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域调整非常频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是其重要动机。本文整理了全国1992~2012年间2245次地市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1992~2012年整个时间段内全国行政区划调整对经济增长仅有微弱的正效应,东部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1~2012年间表现为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在1992~2000年间表现为负面效应。可见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时期甚至可能阻碍经济增长。换言之,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因时因地而异,这对我国目前方兴未艾的行政区划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1978,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has been very frequent, and promoting the local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an important motive. This paper collates the data of 2245 adjustments of prefectural and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ver the whole country in 1992 and 2012. The double difference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ustmen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has only a weak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hole period from 1992 to 2012. The effect of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very obvious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1 to 2012. But in 1992 and 2000 there was a negative effec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does not always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may even hinder economic growth in a certain region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other word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is different from time to place, which has certain policy mean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that is in the ascendant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AHSK11-12D24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际分工;增长偏好与“结构差异事实”——基于开放经济的动态一般均衡研究”(2013HGXJ0261)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CXJJ-2012-362)
【分类号】:D630;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小明;刘慧灵;;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林耿;柯亚文;;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3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年05期
4 王贤彬;聂海峰;;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5 陈钊;;地级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6 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7 陈忠祥,李莉;行政区划变动与城市群结构变化研究——以宁夏中北部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5年05期
8 周伟林;郝前进;周吉节;;行政区划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5期
9 白小虎;;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产业空间变迁——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新一轮核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体育产业的影响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2 徐现祥;陈小飞;;Special Economic Zones Blaze New Trail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4期
3 曲世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4 李飞跃;王轩;;地方官员一定偏好FDI吗?——来自我国283个市级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5 徐文秀;朱珍;;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替代[J];西部论坛;2010年02期
6 常俊喜;卢正惠;;政策效力、经济吸引和边界效应——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J];西部论坛;2011年01期
7 李博;刘韬;;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贵州行政区划调整[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徐文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利润分配体制的变迁特征及趋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汉;张登国;;“行政区经济”理论范式的失效?——沪宁芜城市连绵带政府竞争的变局[J];城市;2007年09期
10 渠涛;蔡建明;董玛力;;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变化——以1990年-2005年时间段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史宇鹏;李涛;丁彦超;;政府行为与社会信任: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全林;焦方辉;丛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与县域工业企业发展——以山东省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魏建;王安;;地方政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付才辉;;经济增长的微观制度基础[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曾思敏;陈忠暖;;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市制的研究综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黄亮雄;徐现祥;;创业型,还是稳定型:地方官员类型选择模型[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发挥效力了吗?[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胜男;北京城市手工业研究(1949-196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杰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市场增强型行为及绩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亮亮;企业家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10年
8 陈光;我国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胜君;论政府流程再造的动力、阻碍、演化与策略选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宋建林;基于相机续约的政府间博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学英;可持续城市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04期
2 都沁军;武强;;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3 汪宇明;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创新[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4 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 ,甄峰;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5 罗震东;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改革及其机制[J];城市规划;2005年08期
6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7 李铁立,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及反馈机制[J];城市问题;2003年05期
8 渠涛;蔡建明;董玛力;;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变化——以1990年-2005年时间段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2期
9 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4期
10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哈尔滨行政区划调整翻开了新的一页[J];中国地名;2005年02期
2 李纪恒;统一思想 精心组织 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任务顺利完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3 ;民政部等七部门发布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指导意见[J];河南政报;2001年09期
4 苏平,丰东升;沪郊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J];上海综合经济;2000年05期
5 钱建新;;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调整问题[J];浙江经济;2000年11期
6 ;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J];小城镇建设;2001年09期
7 干武东;;村级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宁波通讯;2001年08期
8 陈婧;广州:新区划张开两翼[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22期
9 佘丽敏,许学强,袁媛;佛山行政区划调整与整合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5年03期
10 肖登辉;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的法学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郇;;行政区划调整是有效的吗?——基于全国撤县设区的绩效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佘丽敏;;县域经济发达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域整合发展思考——以佛山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谢涤湘;魏清泉;;快速城市化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及其效应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尉生;傅立德;;桂阳县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的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5 赵小艳;;南通市行政区划调整之规划整合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蒋亚东;;行政区划调整视角下的区域发展新途径——以重庆市为例[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涂亚君;晁广成;;兴旺鄂温克族乡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钟奇振;“创模”遭遇行政区划调整难题[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记者 曹元场;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进入实施阶段[N];开封日报;2005年
3 柏诺;哈尔滨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总数减少近三成[N];中国社会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李田生;行政区划调整紧急“退烧”[N];西部时报;2004年
5 王平 建波 丁蔚文;全省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N];新华日报;2001年
6 记者 王泳红 喻佳;我市举行行政区划调整动员大会[N];自贡日报;2005年
7 王宏伟;防止国有资产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流失[N];中国审计报;2006年
8 姜玉涛;切实做好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N];常州日报;2007年
9 记者 达叶;州政府召开全州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会议[N];果洛报;2006年
10 中共宜兴市委书记 蒋洪亮;在行政区划调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宜兴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永敬;上海某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治平;长沙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张壮;行政区划调整的法律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4 黄飞飞;公共服务为核心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子牛;行政区划调整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叶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赵要伟;新世纪以来长春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二东;新时期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贺骏;小城镇发展、行政区划调整与新型城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林;“省管县”对郑州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8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66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