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评价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太原理工大学》 2012年
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评价
王亚丽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煤炭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区域经济发展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模式;产业集群具有的区域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提升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煤炭产业的发展应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也为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区域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实现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论文以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为研究问题,以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灰色关联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化战略模式以及基于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是:(1)从低碳经济视角界定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概念与内涵,认为其存在最佳规模效应、低碳性、群体创新性、前沿性等基本特征;(2)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的系统构成要素,构建了有益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战略模式;(3)从产业集群所特有的五大区域经济效应,即: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人才聚集效应、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分析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从区域经济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资源环境、区域基础设施和区域竞合度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5)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具有交互依存、动态的耦合关系,即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表现在:空间地域耦合、结构调整耦合、功能耦合、目标耦合、资源要素耦合、政策耦合等方面;(6)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山西省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并得出相关结论。(7)从宏观、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提出提升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的对策和措施,为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的定义、内涵、特征和系统构成要素,并从低碳经济视角构建了有利于发挥区域经济效应的产业集群模式;(2)分析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与耦合关系;(3)以山西省为例,构建了测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和人才聚集效应四个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同时引入灰色关联模型对山西省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论文认为,产业集群战略模式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基于区域经济和低碳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统筹产业与区域经济、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效应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保障;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并对其聚集效应进行有效的测评,有利于发挥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在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有效推进煤炭富集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6.21;F2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10期
2 王缉慈;李鹏飞;陈平;;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5期
3 赵海东;;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朱英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5 朱英明;产业集群与特色经济发展研究——以江苏扬州杭集牙刷产业集群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3期
6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7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年01期
8 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年02期
9 吴晓波;赵广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10 王锐;;基于辐射理论的“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谆;基于产业集群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2 张超刚;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生态化运行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荣卫龙;朔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雪龙;孙洪雁;陈进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山东省水果产量预测模型[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2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吴艳蕾;;基于灰理论的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预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程晋石;裴九芳;;3PL企业物流能力灰色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廉同辉;;基于灰色层次决策理论的合芜蚌试验区产业效应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叶勇;;华东IT产业集群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7 朱春江;唐德善;马文斌;;基于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预测观光农业旅游人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8 朱春江;唐德善;;基于灰色神经网络和证据理论预测地下水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9 朱春江;唐德善;;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10 张牛牛;薛敏;;农村地区室内环境污染分析·原因及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孝鹏;龚亲华;李振宇;许甜甜;;中国古代决策思想与现代决策科学的融合与发展[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贾冀南;袁修月;周善良;;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李玉轩;李平;;知识区进化与地域优势成长的互动机理研究[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魏长顺;沈银花;魏利胜;;基于优化GM(1,1)模型的人口预测方法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田宇;;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打造“辽宁”区域品牌[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吴颖颖;张仁开;;科技创新促进上海区县转型发展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康世瀛;周红;;产业集群与重庆软件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乃军;资源枯竭地区产业集群建设演进机理与产业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6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顺岩;灰色系统理论在间歇式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孔黎明;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8 张海平;台儿庄区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赵长生;滚动轴承故障特征增强方法与状态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唐慧权;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王坤;;基于“钻石体系的”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3期
3 刘辉煌,周琳;关于分工的经济学:历史回顾与近期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4 郑胜利,周丽群;论我国内生式集群经济的形成机理——以浙江省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李容华;对“以专业化促集聚”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问题;2004年02期
6 EdwardCohen-Rosenthal;设计生态工业园:美国经验[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7年04期
7 耿勇,武春友;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评述[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3年S1期
8 王兵;论科学技术生态化趋势及其前景[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9 吴向鹏;产业集群: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10 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凤武;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及其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2 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继磊;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评价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 ,何焱 ,李武;西樵展示一个创新平台[J];中国纺织;2004年12期
2 钟运动;山区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思考——南康市家具业兴起的一点启示[J];企业经济;2005年02期
3 雪红;打造五大稀土产业集群全力建设“中国稀土谷”——包头稀土高新区完成“十一五”稀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J];稀土信息;2005年07期
4 艳红;;引导市场:我们还能做什么[J];纺织服装周刊;2006年23期
5 蒋芳霞;;西夏墅镇 着力打造中国工具之乡[J];华人时刊;2006年07期
6 研祥;;震泽:蚕丝之乡托起“中国麻纺基地”——访吴江震泽镇镇长张炳高[J];江苏纺织;2006年11期
7 王祥;;品牌、市场、配套、规范——江阴祝塘镇何建华书记详解祝塘针织业发展“四个关键词”[J];江苏纺织;2006年11期
8 姜楠;;涅槃 东部产业集群昙花一现 再生 十载光阴重振昔日辉煌——江苏江都制鞋产业采访侧记[J];中国皮革;2006年14期
9 ;产业集群[J];纺织服装周刊;2007年15期
10 王文璧;;专业展会与产业集群的互为发展[J];玩具世界;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田 荆升文 陈武;[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N];联合时报;2003年
3 杨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赵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郑彬;[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7 王志 管洪辉;[N];丹东日报;2010年
8 杨建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9 记者 贾一;[N];铁岭日报;2011年
10 谈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5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6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8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9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