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5 13:26

  本文关键词: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年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厉佳佳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WTO成员国不断增加,议题范围不断扩大,谈判的难度越来越大,多哈洽谈久拖未决,导致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度缓慢,停滞不前。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成员少、领域广、灵活性强,20世纪90年代初掀起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2001年之前,中国一直致力于多边贸易谈判,直至谈判处于无休止的胶着、停滞状态,中国才意识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200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到,“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这是中国首次将多边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到“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首次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要点。21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目前,中国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13个,分别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区域贸易协定从无到有、区域贸易伙伴从周边到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伙伴增多,合作范围变广。 本文首先运用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效应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系统分析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重心由欧美转移到亚太地区,中国地缘经济关系的重点是亚太地区,所以本文以亚太地区为立足点。通过对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构建在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有利于总结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奠定基础;有利于优化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环境,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14.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宏恩;;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亚金融危机后的东盟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2 陈峰君;亚太概念辨析[J];当代亚太;1999年07期

3 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2期

4 匡增杰;;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3年02期

5 蔡春林;刘畅;;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冲突与利益协调[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2期

6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4期

7 沈铭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就与评估[J];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09期

8 王艳红;胡燕霞;;中国与APTA成员国贸易发展依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3年12期

9 程伟晶;冯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基于三阶段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02期

10 唐国强;王震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沛争,徐栩;中国“入世”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王德忠;吴琳;吴晓曦;;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3 管银凤;亚太地区冲突中的民族宗教因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文东伟;冼国明;;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ill in low-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J];China Economist;2009年06期

5 宫占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分析[J];创新;2011年06期

6 邹璇;;要素空间优化、宏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J];财经研究;2009年03期

7 喻春娇;陈咏梅;张洁莹;;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利益——基于20个工业部门净附加值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8 于国政;关于构建地缘学的理论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杨贵言;东亚概念辨析[J];当代亚太;2002年02期

10 张三峰;陈亮;张桂香;;我国中小企业投资东盟战略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文;郭婧;;中日贸易往来的历史演进评述[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云龙;赵学峰;于永刚;;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郑燕;;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西方国家区域政策研究进展[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4 ;环北部湾城市地缘经济关系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春庆;;构建亚太地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C];2008年

6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7 吴春庆;YANG Xianghong;;构建亚太地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8年卷第2期 总第8期)[C];2014年

8 刘文;郭婧;;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演变看中韩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演进[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C];2015年

9 苗润莲;张敏;胥彦玲;张惠娜;;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研究[A];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4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胡仁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宏玲;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推进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红;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美芳;中泰消费文化与市场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姜萌;韩国欧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璐洁;滇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聪;武汉新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韩卓飞;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前景[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源洋,郝忠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建立自由贸易区及其相关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2 东艳;;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模式——“轮轴—辐条”双边主义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3 姬广坡;论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构成[J];财贸经济;1999年09期

4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5 李向阳;;金砖国家发展之路如何延伸[J];当代经济;2011年09期

6 程伟;吴昊;;建立中韩FTA过程中的农产品贸易安排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7 赖明勇;李镜池;;减免东盟农产品进口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影响的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8 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J];当代亚太;2002年01期

9 刘翔峰;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前景分析[J];当代亚太;2005年04期

10 张蕴岭;;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当代亚太;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贻康;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透视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01期

2 韦金鸾;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3 万建强;跨国公司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J];经济纵横;2001年08期

4 易小英,涂志勇;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世贸体系的统一性[J];国外财经;2001年01期

5 张昌法;首都应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J];前线;2001年02期

6 周国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国内经验及其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7 卢艳丽;;全球化与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 评两部论述西半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书[J];博览群书;2002年06期

8 赵晋平;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透视“两地安排”[J];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26期

9 华民;上海与香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浦东开发;2003年09期

10 袁莉,宁小银;聚集效应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J];求索;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嵬;王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周敬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3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毛汉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9 韦燕生;敖荣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山;[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2 王艺;[N];常州日报;2008年

3 耿雁冰;[N];企业家日报;2013年

4 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盛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张广传;[N];中国企业报;2004年

6 记者 宋宝贵;[N];国际商报;2004年

7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陈建军;[N];经济日报;2009年

8 陈钦霞;[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9 记者 康艳;[N];金昌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宋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少华;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张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晓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D];青岛大学;2007年

6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小辉;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介宁;东三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界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毕晓晨;海湾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超;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选择[D];厦门大学;2001年

4 宋滟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5 陈冰;香港与新加坡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海艳;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探讨[D];广西大学;2006年

7 于冬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对接探析[D];广西大学;2007年

8 毛志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周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省级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学敏;中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分析及战略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参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5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