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6-11-15 20:09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283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09-09-02      出版日期: 2010-01-2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

作者简介: 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发表论文160 余篇,出版著作8部。E-mail:liuys@igsnrr.ac.cn。

引用本文:   

刘彦随,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
LIU Yan-sui, LIU Yu.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 35-42.

链接本文:  

     或     


[1] 冯文勇,郑庆荣,李秀英,等.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7(1): 70~73.

[2]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

[3] 郭文华,郝晋珉,覃丽,等.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资源科学, 2005, 27(3): 66~72.

[4] 冯丽.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调控机制探讨. 理论界, 2008,(2): 174~175.

[5]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 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4): 437~446.

[6] 田光进. 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遥感信息, 2003,(2): 32~35.

[7] 雷振东. 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2(4): 421~424.

[8] 许树辉. 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1): 11~12.

[9] 张昭. 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22(4): 573~576.

[10] 薛力.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规划, 2001,(6): 8~13.

[11] 范远超. "空心村"掏空了农村. 生态经济,2007,(8): 18~21.

[12] 王海兰. 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农村经济, 2005, (9): 21~22.

[13]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 64(10):1193~1202.

[14] 邢成举. 山区与平原"空心村"的差异分析. 中国乡村发现, 2008,(1): 28~31.

[15]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05,(3): 257~262.

[16] 邢谷锐,徐逸伦,郑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类型与特征. 经济地理, 2007, 27(6): 932~935.

[17] 乔家君,祝英丽. 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住房投资区位及变化分析. 资源科学, 2008, 30(2): 206~212.

[18] 唐志军,王玉霞. "空心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 中国发展观察, 2008,(3): 42~45.

[19] 付坚强,陈利根.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论略——现行立法的缺陷及其克服. 江淮论坛, 2008,(1): 97~101.

[20]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深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地理学报,2009,64(10): 1203~1213.

[21] 卢向虎,朱淑芳,张正河. 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6,(1): 35~41.

[22]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5): 81~87.

[23] 张正河,卢向虎. 农村宅基地的整治与增值. 调研世界, 2006, (1): 19~22.

[24] 周洪亮. 户的视角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研究.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5): 38~43.

[25]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 等.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演变实证分析.地理研究, 2008, 27(5):1017~1026.

[26] 钟在明. 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 农业经济, 2008,(6): 57~58.

[27] 冯文勇,陈新莓. 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 人文地理, 2003, 18(6): 93~96.

[28] 卢向虎,杨延梅,蒋宗杰. 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再思考. 农村经济, 2005, (6): 26~27.

[29] 李君,李小建. 河南中收入丘陵区村庄空心化微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 170~175.

[30] 付标,祝桂兰,康鸳鸯,等. 河南省"空心村"治理与农村环境建设. 生态经济, 2004, (12): 50~52.

[31] 张占录,杨庆媛.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11): 49~53.

[32] 谷晓坤,陈百明,代兵. 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5): 701~708.

[1] 詹永锋, 王洪波, 邓辉. 民国时期中国地理研究所钩沉[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768-1777.

[2] 李琳, 刘莹.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603-1616.

[3] 李玉恒, 陈聪, 刘彦随.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衡量及其类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595-1602.

[4] 朱永彬, 王铮. 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406-1416.

[5]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杜莹. 中国地理学史编史方法论考察[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557-1568.

[6] 王开泳, 戚伟, 邓羽. 2000 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平稳性[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195-1206.

[7] 徐新创, 张学珍, 戴尔阜, 宋伟. 1961-2010 年中国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量影响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35-1347.

[8] 赵娜, 岳天祥, 赵明伟. 基于改进HASM方法的中国日照百分率的模拟[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297-1305.

[9] 孙玉环, 季晓旭. 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J]. 地理研究, 2014, 33(6): 1129-1139.

[10] 杨足膺, 赵媛, 黄克龙. 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63-875.

[11] 李瑞, 吴殿廷, 殷红梅, 胡浩, 朱桃杏, 吴孟珊. 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大沿海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4, 33(5): 961-977.

[12] 薛静静, 沈镭, 刘立涛, 高天明, 陈枫楠.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42-852.

[13] 林李月, 朱宇, 梁鹏飞, 肖宝玉. 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87-898.

[14] 周天墨, 付强, 诸云强, 胡卓玮, 杨飞. 中国分省畜禽产污系数优化及污染物构成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4): 762-776.

[15] 方创琳.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74-686.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6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f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