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1594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世界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从全国范围、省际、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以及腾冲-黑河线等尺度研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异。研究表明:中国世界遗产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及西南地区四大斑块;省域分布不均衡,全国只有北京、辽宁、四川等22个省份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以6处世界遗产位居全国首位;从南北方看,南方世界遗产地面积、遗产分布密度均大于北方,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南方;从东中西部来看,均有世界遗产,但东部和中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从人口地理分界线看,世界遗产主要分布于东南侧人口密集地区,西北地区则分布较少。各种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活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10-05-03 出版日期: 2010-11-2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MZ036)
作者简介: 王昕(1967-),男,四川蓬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地管理研究。 E-mail: washington1127@126.com
引用本文:
王昕, 韦杰, 胡传东.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 29(11): 2080-2088.
WANG Xin, WEI Jie, HU Chuan-do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rld Heritage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1): 2080-2088.
链接本文:
或
[1] 梁学成,邢晓玉.对我国世界遗产品牌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人文地理,2007,22(5):110~113.[2] 尹国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25(4):104~108.[3] 向延平.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特征定量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25(5):478~490.[4]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九寨沟及比较景区为例.地理学报, 1999, 54(4): 357~364.[5] 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地理学报,2008,63(6):563~573.[6] 钟士恩,张捷,周强,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流空间集中性.地理研究,2009,28(6):1562~1570.[7] 申玉铭,邱灵,任旺兵,等.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特征.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8]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人文地理, 2003, 19(1):1~5.[9]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经济地理, 2007,27(1):157~160.[10] 顾小光,汪德根.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分析对象.经济管理, 2006, 28(19):69~73.[11] 吴必虎,俞曦,党宁.中国主题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的统计.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22(1):89~93.[12] 姚永慧,张百平,谭靖,等.长江上游山地垂直带谱及其空间分布模式.地理研究,2009,28(6):1633~1643.[13] 邓明艳.世界遗产旅游基本问题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20(10): 97~101.[14] 周侗,龙毅,汤国安.面向集聚分布空间数据的混合式索引方法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1):7~10.[15] 方修琦.时间维的自然地理学研究.古地理学报,2007,9(6):669~674.[16] 杨效忠,张捷等.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地理学报,2009,64(8):978~988.[17] 宋振春,朱冠梅.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曲阜为例.旅游学刊,2007,22(5):54~60.[18] 冷志明,张铁生.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2009,24(6):111~115.[19] 关伟.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地理研究,2007,26(4):685~692.
[1] 吴佳雨.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747-1757.
[2] 詹永锋, 王洪波, 邓辉. 民国时期中国地理研究所钩沉[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768-1777.
[3] 李贺颖, 王艳慧. 贫困县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度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关联格局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617-1628.
[4] 李琳, 刘莹.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603-1616.
[5] 李玉恒, 陈聪, 刘彦随.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衡量及其类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595-1602.
[6] 朱永彬, 王铮. 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406-1416.
[7]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杜莹. 中国地理学史编史方法论考察[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557-1568.
[8] 王开泳, 戚伟, 邓羽. 2000 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平稳性[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195-1206.
[9] 徐新创, 张学珍, 戴尔阜, 宋伟. 1961-2010 年中国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对降水量影响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35-1347.
[10] 赵娜, 岳天祥, 赵明伟. 基于改进HASM方法的中国日照百分率的模拟[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297-1305.
[11] 孙玉环, 季晓旭. 教育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J]. 地理研究, 2014, 33(6): 1129-1139.
[12] 杨足膺, 赵媛, 黄克龙. 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63-875.
[13] 周沂, 贺灿飞, 王锐, 王洁玉. 环境外部性与污染企业城市内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深圳污染企业的实证分析[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17-830.
[14] 毛琦梁, 董锁成, 黄永斌, 李俊, 吴殿廷. 首都圈产业分布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5): 899-914.
[15] 李瑞, 吴殿廷, 殷红梅, 胡浩, 朱桃杏, 吴孟珊. 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大沿海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4, 33(5): 961-977.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