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陕西省耕地利用碳源/汇时空差异分析
王桂波 南灵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2000-2007年耕地利用源/汇量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07年陕西省耕地利用整体上表现为碳汇,年均碳汇量为815.83万t;(2)研究期内陕西全省耕地碳汇量呈现出关中最大,陕北次之,陕南最小的分布格局;(3)对耕地碳汇基尼系数按区域分解表明,陕西省不仅整体上表现为耕地碳汇能力的增强而且三大区域内部也表现为碳汇能力的增强,耕地利用存在一定的碳汇优势,但同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作者单位】:
【分类号】:S181
【正文快照】: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1],而同时我国农业按农作物面积计算,年净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22.8亿t[2],因而农业既是我国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3]。耕地作为农业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发展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庆利;;基于碳汇功能的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10期
2 谢淑娟;匡耀求;黄宁生;;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乾;;基于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方法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孙芳;林而达;;中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机遇与挑战[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1期
3 陈金威;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4 范方志;李海海;;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5 刘明;论金融体系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大职能[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张佳华;卞林根;延晓冬;姚凤梅;;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J];气象科学;2006年03期
7 欧阳婷萍;张金兰;曾敬;邹毅;朱照宇;;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效应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08年03期
8 刘怀宇;马中;;“刘易斯转折点”假象及其对“人口红利”释放的冲击[J];人口研究;2011年04期
9 卢艳,徐建华;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与收敛性的R/S分析[J];人文地理;2003年02期
10 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人文地理;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积勇;荣兆梓;;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艳丽;赵杰;马建立;张圆;谢华生;;农村沼气工程与CDM项目结合初探[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张广胜;江金启;;我国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兰宜生;;试论发展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8 袁易明;;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平等-效率的替代与选择——一个计量经济学方法[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5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盛浩;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陶春;中国稀土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戴薇;收入差距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于巍;我国财政政策区域效应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10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燕,黄耀;影响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过程的土壤因素[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4期
2 王效科,白艳莹,欧阳志云,苗鸿;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J];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3 李玉强,赵哈林,陈银萍;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年01期
4 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张桃林,赵其国;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5 卞林根;高志球;陆龙骅;汪瑛;谌志刚;;长江下游农业生态区CO_2通量的观测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6 李楠,陈冠雄;植物释放N_2O速率及施肥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3期
7 侯爱新,陈冠雄,O.VanCleemput;不同种类氮肥对土壤释放N_2O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2期
8 李方敏,樊小林,刘芳,汪强;控释肥料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9 陈冠雄,黄国宏,黄斌,吴杰,于克伟,徐慧,薛晓华,王正平;稻田CH_4和N_2O的排放及养萍和施肥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04期
10 刘允芬;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樊霞;肉牛甲烷排放与粪便肥料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方法和模型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8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