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空间下区域经济与要素流的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 要素流 ; 参考:《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08期
【摘要】:本文运用灰色理论构建了区域经济与要素流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采用1999~2012年时间序列分析了成渝"双核"地区经济与要素流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rey theory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odel of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factor flow,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factor flow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time series from 1999 to 2012.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怀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流量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107089) 湖南怀化学院科研项目“分布交互式仿真环境下Multi-Agent供应链信息共享协调机制研究”(编号:HHUY2012-2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2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3 朱汉清;;要素转移与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2010年12期
4 吴思斌;;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与外在拉动力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2013年10期
5 刘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路径判定——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1期
6 王小丽;;基于多因素灰色模型的物流需求量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3年14期
7 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3 柏玲;唐艳玲;吴玉鸣;;广西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测度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5 王琛,陈建国;沪汉两地经济合作之我见——兼论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的发育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6 ;Externalitie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年04期
7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2期
8 武京涛;涂建军;阎晓;周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9 李平华;于波;;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10 边美婷;马晓冬;赵洁;车前进;;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覃成林;吕化霞;;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及其成因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3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于涛方;秦新光;;巨型城市区多中心结构:国外案例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长林;孟颖;;天津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门户城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惠梅;张安录;;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影响的计量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乔家君;吴娜琳;李德洗;;河南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军;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7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戴永安;中国省域建筑业发展差异及其经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言彩;徐宏峰;郑艳民;;江苏省“十二五”城镇居民冷链物流需求量预测——基于GM(1,1)灰色模型的测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2 肖利平;;技术追赶机制研究——一个基于吸收能力与R&D的理论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3 李强;;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4 徐刚;江苏省长江沿岸港口群体的功能、格局与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0年03期
5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6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7 刘彦随;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的机制与规律[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8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9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永浮;鲁奇;周成虎;;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占春;经济要素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赵涛;赵双记;林涛;;基于社会效应角度的元素流动态管理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1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颖;胡山鹰;陈定江;;元素流分析在生态工业规划中的应用[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本文编号:1938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3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