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本文选题:京津冀 + 人才特区 ; 参考:《经济与管理》2015年05期
【摘要】: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建设对于该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建设和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区域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相关人才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特区建设进展缓慢。因此,需要从理念重构、制度完善、载体建设以及环境优化等四个方面推动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的科学配置和效用最大化。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talent z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relative lag of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zone of talent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serious competition among regions and the imperfect system of talent protection,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talent zone is slow.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talent special zone from four aspects: concept reconstruction, system perfection, carrier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allocation and utility maximization of the talent special zon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GL052)
【分类号】:C9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振洲;;我国人才特区发展状况研究[J];第一资源;2012年04期
2 佟林杰;孟卫东;;环渤海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1期
3 曾佳妮;;高校“人才特区”建设:以创新为动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11期
4 赵全军;罗双平;;人才特区:内涵、动因及实践特点[J];学习与探索;2013年04期
5 苗月霞;;我国地方政府“人才特区”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丽君;姚昕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理论、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以中关村、无锡和东湖人才特区为例[J];第一资源;2012年04期
2 许可;;“三地人才”特区建设及其对重庆的启示[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年05期
3 彭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路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陈立;张庆琳;;高校教师岗位分类设置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年03期
5 于向明;王小平;;大学科研组织多模式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年05期
6 袁家健;;区域人才合作的过程与对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杨巧燕;;兰州市“人才特区”建设的对策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05期
8 刘强;傅莉;;加强高校“人才特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09期
9 张晓君;赵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执行过程研究[J];行政与法;2015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建文;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人才战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通讯;;人才高地建设的理论与途径[J];中国人才;2008年03期
2 张小明;人才共享的几种形式[J];党建与人才;2002年06期
3 苗月霞;;关于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中国人才;2011年03期
4 程志波;;论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聘用中的道德风险与规避[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
5 施杨;陈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人才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
6 李广达;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7 赵淑渊;牛冲槐;黄娟;;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4期
8 赵永贤;;创建“人才特区”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J];群众;2006年06期
9 郭庆松;;人才共享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选择[J];人才开发;2006年11期
10 郭庆松;;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王佩亨 课题组副组长:马骏 来有为(执笔 来有为 袁东明);[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2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3 胡占琪;宋辉;;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预测[J];中国统计;2007年10期
4 汪海;;构建京津冀区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6 王翔宇;;京津冀区域经济错位互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王斌;;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中河北助推工程研究[J];中国市场;2013年41期
8 段自平,樊洪生,纪增路;建立京津冀区域银行的构想[J];理论与现代化;1995年02期
9 李克宽;关于建立京津冀区域银行的构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10 张建峰;;城市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晓胜;北京将在五大领域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N];民营经济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南欤 梅音;市场缺位缚住京津冀区域合作张力[N];市场报;2005年
3 孙世芳;创新合作机制 推进协调发展[N];河北日报;2008年
4 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 罗亭;探索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思路(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立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N];中国商报;2012年
6 隋晓姣;京津冀共筑警航反恐平台[N];中国航空报;2014年
7 孙晓胜 胡梅娟 张洪河;四大因素掣肘京津冀区域协作[N];中国工业报;2006年
8 驻河北首席记者 李书岐 通讯员 郭文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N];中国交通报;2012年
9 孙梦姝;科学规划京津冀区域发展 谨防开发冲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高原 实习记者 张梦洁;北京城市发展与京津冀区域合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蕴;京津冀区域产业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纪珊珊;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3 李新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竞合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张桂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杨畅;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洋;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7 段丹华;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郑宏;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9 刘海洋;石家庄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希睿;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9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9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