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P2P网贷平台发展的多维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3 07:36
【摘要】:P2P网络借贷不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为媒介、借贷双方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行者。结合安徽P2P网贷平台发展的实际状况,P2P网贷平台不宜过快增长,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影响投资的决策因素上,P2P网贷平台的投资者更加注重考虑投资的安全性,而不是投资的收益率。相应的,在收益率上体现为人气较高平台的投资收益率一般为中低档,进一步反映出投资者趋于理性。在P2P网贷平台透明度衡量上,本文选取了四大指标尝试构建中国P2P网贷平台透明度指数。最后,本文结合P2P网贷平台"信息中介"悖论说,论证了P2P网贷平台只能做"信息中介"而不做"信用中介"。
[Abstract]:P2P network lending does not take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s the medium, and both lenders and lenders trade directly through the Internet, which has become the forerunn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ternet finance.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to grow too fast, and it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ors of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of investment than the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Accordingly, the return on the return is reflected in the high platform of high sentiment investment returns are generally low, further reflecting the investors tend to be rational.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ransparency of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this paper selects four indexes to try to construct the transparency index of Chinese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Finally, based on the paradox of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in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P2P network loan platform can only be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and not "credit intermediary".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32.4;F72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震;;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经济导刊;2012年Z3期

2 莫易娴;;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14年03期

3 邓小峰;黄凤;;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4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锦源;;浅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及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年05期

2 王庆;;刍议我国P2P网贷平台的监管——以“东方创投案”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4年13期

3 韩天明;孟艳华;;P2P网贷与网购平台相结合的模式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朱晓辉;;P2P网络借贷行业分析和IT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年03期

5 赵雅敬;;P2P网络借贷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25期

6 刘明锦;;P2P网贷平台的法律规制研究[J];南方论刊;2015年03期

7 张昭;朱峻萱;李安渝;;我国P2P网贷行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海南金融;2015年03期

8 贾希凌;马秋萍;;P2P网贷平台的主要风险及防范策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孙学立;;我国“线下”P2P借贷模式、风险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4年11期

10 孙同阳;谢朝阳;;基于决策树的P2P网贷信用风险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红丽;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2 梅蕾;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3 陈林;TC公司P2P网络借贷平台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建静;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法律控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张雪梅;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及启示[D];外交学院;2014年

6 刘琅;P2P网络借贷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7 杨光荣;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8 唐正伟;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

9 黄迪;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10 王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易娴;米运生;;公益型网络借贷贷款人行为心理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03期

2 莫易娴;;金融创新相关理论的综述[J];江淮论坛;2012年01期

3 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12期

4 莫易娴;;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年10期

5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年04期

6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7 张正平;胡夏露;;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文献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9期

8 邱峰;;互联网金融冲击与商业银行应对[J];金融会计;2013年11期

9 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10 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年4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泽龙;;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信息中介行为探究[J];晋图学刊;2013年Z1期

2 董惠良;论网络信息中介商[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1期

3 唐韬智;网络信息中介——一种新型行业的兴起[J];云南科技管理;2002年03期

4 ;广州成立就诊信息中介[J];经纪人;2002年10期

5 蒋卫武;信息中介大家谈[J];经纪人;2005年08期

6 齐莉丽;陈昕;赵涛;;信息中介商的经济分析及其价值提升策略[J];情报杂志;2008年07期

7 赵亮;孙烨华;;网络信息中介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8 方军;虚拟社区与信息中介[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12期

9 张芳;;网上一条假信息 骗走司机1500元[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6年10期

10 何跃美;;落后地区市场发展过程中信息中介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洪玮;互联网造就新一代信息中介商[N];经济日报;2004年

2 李凤采;变事后处罚为事前规范[N];中国工商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谢利江;大批劳力输往外地 各行业劳务工资上涨[N];张掖日报;2006年

4 记者 马元月 岳品瑜;银监会:P2P平台只能做信息中介[N];北京商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韶文;回归信息中介 破解P2P跑路困局[N];国际商报;2014年

6 封国强 本报记者 李志民;抓好服务也是一项工程[N];辽源日报;2006年

7 边宇 陶炜 康立华;自治区公安厅将每月向全区通报警情[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慧聪商务网 供稿;关于B to B的思考[N];通信产业报;2000年

9 李金旗 王凤起;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N];菏泽日报;2005年

10 河南省周口市财政局长 赵天冉;做强劳务经济 服务周口经济发展[N];农民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婷;电子商务环境下劳务信息中介平台的构建[D];福州大学;2011年

2 耿笑;信息中介组织收费机制研究:信息不对称与单向收费[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史薇薇;基于UTAUT模型对“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实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19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219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