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南亚政策论析
[Abstract]: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ctive regional economy, Southeast Asia has traditionally been one of the diplomatic strategic concerns of the EU. 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worl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ravity to the east has once again raised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Southeast Asia. Based on the three levels of security strategy, market and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 and potential changes of EU Southeast Asia policy. At the security strategic level, the EU continues to seek strategic balance among important strategic forces in Southeast Asia; at the economic level, the EU actively seeks to share the dividends of Asian economic growth and continues to promote negotiations on the FTA among ASEAN member countries; and at the social level, The EU has stepped up the promotion of many projects in Southeast Asia. In general, the EU insists on the policy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over political security and social cooperation to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EU Southeast Asia polic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litics, security,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intertwined and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基金】:“中国-东盟研究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合同编号:CW201417)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安全观视野下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权力建构及其路径选择”(项目编号:14CGJ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保筠;;东盟与欧盟关系三十年评析[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2 徐静;;欧盟—东盟合作的动因、机制及前景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0年06期
3 王梦平;;美国政府的东南亚政策[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01期
4 樊勇明;沈陈;;全球经济治理结构重组是中国的新战略机遇[J];国际观察;2013年03期
5 杜兰;;从“重返”到“再平衡”——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东南亚政策[J];东南亚纵横;2013年08期
6 黄云静;;1988年以来欧盟对缅甸的立场与政策浅析[J];东南亚研究;2010年01期
7 张晓兰;;欧盟全球自贸战略对世界经贸格局的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04期
8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J];改革;1994年02期
9 邢来顺,韦红;新世纪德国对东南亚政策解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5期
10 洪邮生;;“规范性力量欧洲”与欧盟对华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巨章;;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一个文献述评[J];财经科学;2006年04期
2 马培衢;刘伟章;;集体行动逻辑与灌区农户灌溉行为分析——基于中国漳河灌区微观数据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12期
3 刘大伟;唐要家;;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中的消费者利用信息能力与有效参与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2期
4 陈富良;吴晓云;;制度偏好差异与医药分业的困境[J];当代财经;2011年06期
5 徐秀军;;美国在国际贸易协定谈判中的立场与国内经济调整——以WTO多哈回合谈判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6 陈莹;;冷战后中美日在东南亚的软实力角力——以对东盟援助为例[J];东南亚研究;2012年01期
7 刘铭;;制度变迁、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制度变迁的“三角螺旋”模型及其应用[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8 刘大伟;唐要家;;社会公共组织参与管制优势的法经济学分析——以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中的消费者组织为例[J];法商研究;2009年04期
9 王兆萍;;文化断裂与制度边缘性效应——关于崖口村制度变迁的一种解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10 李昕蕾;任向荣;;欧盟-东盟地区间的气候合作[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宇燕;高程;;阶级分析、产权保护与长期增长——对皮建才博士评论的回应[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2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3 王传兴;;国际体系权力来源变化视角下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付刚;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常理;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D];复旦大学;2011年
5 涂菲;国际关键货币的条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吴晓云;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的制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朱木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跃文;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史小龙;我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中的利益集团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尧;利益集团视角下改革的拖延与突破新探[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2 富荣;利益集团对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红霞;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兰;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解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林钦洁;制度非中性下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蒋朝胜;医疗服务单病种收费改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洪珂;论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的转变[D];外交学院;2011年
9 顾德警;欧盟对中亚地区推行民主化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常森;东盟地区论坛的目标及大国的立场[J];东南亚研究;2000年04期
2 何军明;;全球化背景下的欧盟—东盟FTA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8年05期
3 陈志敏;;欧盟的有限战略行为主体特性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例[J];国际观察;2006年05期
4 王义桅;;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5 汪宁;;俄罗斯与G20:期望与现实[J];国际观察;2011年06期
6 马[F;;美国—东盟关系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调整[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4期
7 刘宗义;;“G20机制化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学术研讨会议综述[J];国际展望;2010年02期
8 王国兴;成靖;;G20机制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J];国际展望;2010年03期
9 Alan S.Alexandroff;;The Gx Global Governance:China Faces G20 Leadership[J];国际展望;2010年03期
10 储召锋;;亚太战略视域下的美国—东盟关系考察[J];国际展望;201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澳门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系系主任 王建伟;[N];东方早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7 迪克·威尔逊;含浑;;东盟和印度支那未来的关O耓J];南洋资料译丛;1979年01期
8 卡罗斯·P·罗慕洛;吴风斌;;东盟的前景[J];南洋资料译丛;1979年04期
9 于如;;东盟国家的警铃[J];世界知识;1979年04期
10 迈克尔·安托利克;雪辽;;东盟的谨慎联合[J];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高伟浓;;东盟国家对华友好协会与历届东盟中国友好大会探析[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方明;;东盟国家安全防卫政策特点与走向[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韩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N];国际商报;2001年
2 John McBeth;中国进一步密切与东盟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东盟领导人签署“电子东盟”框架协定[N];人民日报;2000年
4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东盟 积极应对新世纪[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黄恒、袁原;东盟领导人举行非典特别峰会[N];人民日报;2003年
6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任一雄;东盟方式值得称道[N];人民日报;2003年
7 ;东盟难从欧盟获得启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记者 常宝兰;东盟—中日韩和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美国“出让”东盟?[N];东方早报;2007年
10 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小国也能定乾坤[N];东方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5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6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曾晓祥;冲突管理与东盟地区规范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4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5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吴双宸;论东盟安全观的变化及其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刘爽;中国与东盟关系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俏(Vue Khankeo);老挝与东盟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胡志刚;日本东盟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张登科;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54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25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