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2013年我国地震灾害时空特征与灾害损失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31 10:34
【摘要】:基于对2013年我国地震发生频次及受灾情况的统计,系统分析了地震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各省区地震释放能量与地震灾害损失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大陆地区中强震异常活跃,特别是芦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4.0级以上地震频次年内分布主要受较强余震次数的影响,而年内地震释放能量分布受控于强震。2013年我国地震发生频次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整体上呈现西密东疏的特点,特别是南北地震带上强震活跃,其中四川、云南及其交界地带是地震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大多数省区的震级分布特征均为弱震数量多,强震数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关系。四川、甘肃是受灾最严重的省区,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巨大,云南、吉林由于强震多,经济损失也较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disaster situation in China in 2013,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ergy released by earthquake and the lo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each provinc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were very active in China in 2013, especially the Lushan earthquake caused huge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4.0 or abov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number of strong aftershocks in the year. During the year,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released by earthquakes was controll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hina in 2013 showed a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space, and an overall characteristic of thinning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especially the activ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mong which Sichuan was active. Yunnan and its borderland are the areas where earthquakes occur most frequently. The magnitude distribution of most provinces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number of weak earthquakes and small number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economic los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nergy released by the earthquake, but also to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chuan and Gansu are the worst-hit provinces with huge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分类号】:P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高立新;;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地震;2008年04期

2 高立新;;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地震;2011年01期

3 杨格格;杨艳昭;游珍;张小咏;;中国陆域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4 李奋生;李勇;颜照坤;闫亮;;中国西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时空分布特征[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04期

5 赵洪声,和宏伟,张立,李晏平;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J];内陆地震;2001年01期

6 张培震;邓起东;张竹琪;李海兵;;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地震灾害及其动力过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0期

7 汤泉;我国近期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特征研究[J];灾害学;1994年04期

8 周光全,施卫华,毛燕;云南地区地震灾害损失的基本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3期

9 黎明晓;薛艳;李纲;孟令媛;吉平;刘杰;;2013年震情述评[J];中国地震;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兴庆;陶忠;潘文;杨晓东;;云南宁洱6.4级地震村镇民居震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2 刘芳;胡博;戴勇;张晖;;2008年6月10日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间5.2级地震活动性异常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3 贾军;周仕勇;孟宪森;战玉明;;东北地区Pn波速度结构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2期

4 高立新;;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地震;2011年01期

5 张慧;焦明若;刘峡;;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东北深浅震影响机理的数值模拟[J];地震;2012年02期

6 李宇彤;蒋长胜;;东北第五活跃期中强震前的矩释放空间扫描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10年06期

7 李宇彤;蒋长胜;;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Rydelek-Sacks周期性检验和震级-周期谱研究[J];地震学报;2012年01期

8 赵洪声,和宏伟,张立,李晏平,张俊伟,徐彦;基于地震预报的防震减灾决策研究[J];地震研究;2002年01期

9 周光全;;简易房屋的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J];地震研究;2007年03期

10 解丽;谢英情;非明伦;卢永坤;;2003年鲁甸5.1、5.0级地震震害异常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研究;2008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慧;焦明若;;郯庐断裂带段北段地震活动性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滕吉文;宋鹏汉;毛慧慧;;当代大陆内部物理学与动力学研究的导向和科学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少卿;建筑物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基础设施经济损失预测方法探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王东明;地震灾场模拟及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3 赵玉锁;延边—东宁成矿带金厂斑岩金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杜劲松;基于球坐标系的卫星磁异常数据处理与正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土坯砌体等效体积单元和土坯墙片的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陈志寿;云南农村民居典型改性土坯、墙片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锦成;河床式水电站厂房地震荷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孟萍;村庄与集镇木结构房屋建筑抗震措施经济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若缇;水坝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资源价值损失核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潘兴庆;云南农村民居典型土坯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7 牛从达;地震综合信息快速上报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焦春节;土坯、泥浆改性试验研究及生土墙体高厚比限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慧青;纳西族民居结构特点及抗震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曾华丽;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的价值核算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英;刘晓;;2001~2007年四川及周边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2 王理,徐伟,王静爱;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傅维洲;中国东北深震及其构造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4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5 于龙伟;;东北中强震和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1期

6 于龙伟;卢群;;2005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J];东北地震研究;1993年01期

7 高立新,燕志强,阎海滨,丁风和;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8 高立新,阎海滨,丁风和,赵蒙生,腾喜林;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参数及序列特征[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2期

9 孙文斌;郑辉;和跃时;;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7级以上强震分布特征[J];东北地震研究;2008年03期

10 孙文斌;东北地区地震危险趋势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玉霞,高晓明;120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传播地震灾害信息方面的发展史[J];国际地震动态;2000年04期

2 李卫平,赵荣国;2000年上半年全世界地震灾害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0年11期

3 严尊国;三峡工程的地震灾害防御研究是卓有成效的[J];科技导报;2000年02期

4 韩冰;地震灾害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0年03期

5 覃子建;20世纪地震灾害概述及预测预防[J];中国减灾;2000年04期

6 王兰民;西部大开发中的黄土地震灾害问题[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7 王景来,宋志峰;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模型[J];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8 陈金海;新西兰地震灾害管理工作考察[J];福建地震;2001年Z1期

9 李卫平,黄瑾;2000年全世界地震灾害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6期

10 姚清林,黄崇福;地震灾害风险因素和风险评估指标的模糊算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智娴;;减轻21世纪的地震灾害[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张长义;林俊强;;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环境识觉与调适行为之分析研究——以南投埔里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元乐邋赵亚平;甘肃加强应对地震灾害安全防范工作[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苟保平;省委省政府通报我省地震灾害情况[N];甘肃日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任郭英 李军;陕西煤化积极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心文;对我国四川遭受地震灾害表示慰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崔永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上的青海高原地震灾害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淑贤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非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更须提高应急规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熊燕;我省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全面提升[N];云南日报;2013年

8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N];云南日报;2008年

9 张桂林;重庆:地震灾害,未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云南:增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N];云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3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7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黄静;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2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3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颜锋;城市地震灾害模拟可视化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周进军;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吴琼;家庭层次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的问卷调查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7 王健;地震灾害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郭姗姗;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仵焕杰;藏区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侯远超;地震灾害搜救系统的搜索行动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30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