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

发布时间:2018-10-31 18:07
【摘要】: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roved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is evaluated dynamically and syntheticall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K-means cluste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bility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found ou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协同创新绩效研究”(71403055)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动态组合评价研究”(FJ2015B198;2014C126) 福建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动态研究”(2014R0057)
【分类号】:F124.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2 张鑫;陶化冶;隋金雪;张岩;;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3 冯岑明;方德英;;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0期

4 王亚伟;韩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3期

5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5期

6 唐炎钊 ,方旋 ,邹珊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2期

7 苏屹;李柏洲;;基于竞赛图法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10期

8 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4期

9 李俊;张嘉瑜;何刚;;基于OWA的TOPSIS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8期

10 张仲梁;邢景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内涵和测度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华;试论依托软件园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黄攸立;李强;李政;;基于因子分析的省级区域创新环境比较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京郊区县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鄢毅平;;北京近郊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农村经济与管理;1997年02期

4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潘忠志;高闯;赵晶;;硅谷创新集群的演进机理及其信息体制选择[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6 潘忠志;张毅;钱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风险分散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9期

7 张卫国;柴瑜;曹万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杜华章;;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雷仲敏;;城市科技创新系统及其评价的实证研究[J];城市;2007年02期

10 孙玲芳;张健;许金波;李龙;汲铮;沈晶;;我国蚕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蚕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美娟;陈国宏;庄花;;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阳;费成良;;一种基于距离熵和相对熵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冬梅;我国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拟合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敏;基于角色管理的中小企业人才聚集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明铭;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大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7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8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袁靖宇;中国高校科技企业规范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彩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郭冬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林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王桃荣;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5 江梦云;总部基地开发项目选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李兆彬;高等院校参与稀土高新区建设的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思思;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臻臻;科技园区规划布局特征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9 魏仁理;基于PCA/CA综合模型的广西科技创新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孙劭方;高新区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及培育研究--兼论洛阳高新区创新网络[D];河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红,彭佳,吴小瑾;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2 林志宏;董学晨;乔宏;;基于粗糙集和熵模型的电力企业融资风险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8年10期

3 谷国锋,滕福星;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4期

4 蔡元成;赵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5 李志林;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特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3期

7 刘和东;;财政科技投入与原始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2期

8 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9 刘俊杰;刘家铭;;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0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何志红;多部竞赛图中的分量共轭圈与共轭圈[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新艳;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与国际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郑海琳;中美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贺莉;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蒋小燕;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比较[D];厦门大学;2009年

5 冯婷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卫;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2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1年度吉林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经济纵横;2002年10期

3 张仪华;;基于试销的新产品模糊综合评价[J];时代经贸;2006年03期

4 何楠;;养禽产业集聚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5 王玉波;王静;唐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综合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谢彦辉;;浅谈电能计量装置改造与项目综合评价[J];广东科技;2009年20期

7 陈永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8 相迎昌;孙文军;牟秀菊;;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的综合评价建模[J];中国商贸;2012年07期

9 贾培佩;张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旅游业影响力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09期

10 韦翠芳;关于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评价的探讨[J];科研管理;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王亚军;刘道永;滕桃居;郭跃明;;结构安全的模糊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杜树新;韩绍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食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书祥;;体育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焦辉东;;综合评价中权的级别稳定区间[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6 周仁郁;;统计软件完成配对比较的综合评价[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召敏;李涛;宋光兴;;网络营销中顾客信任的建立途径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劲;王如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评价[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9 艾时钟;杜荣;陈新;;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实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晓东;;建立工作负责人综合评价制度[A];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伟;切实做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N];白银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洁、通讯员 苏顺泰、徐文林;省五部门将作综合评价[N];湖北日报;2006年

3 张茧邋符蓉 通讯员 周科际;中南大学率先试行综合评价录取[N];湖南日报;2007年

4 实习记者 马小丽;首府在全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5 记者 陈鹤颜;我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N];雅安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谭亚男;我省首次综合评价非公经济代表人士[N];湘声报;2008年

7 陈华;我区启动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N];宁夏日报;2008年

8 中南大学 刘柱;综合评价录取:打破分数至上局限[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陈宜民;综合评价注重过程管理[N];金融时报;2012年

10 ;我省对十三市食品安全 工作实施综合评价[N];新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2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3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孙利荣;基于函数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云虹;分销商对制造商关系承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喜文;结核病防制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蒋耀;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金辛;新疆红枣产业化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玉;综合评价方法性能的数值仿真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2 王静;融入风险因素的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3 李石良;模糊综合评价在科技奖励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4 朱跃;优化理论方法对锅炉热损失的综合评价及预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5 杨丽莉;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袁能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模型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周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跨行业集团下属公司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穆海;综合评价项目风险元传递理论模型及其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9 陈骥;群组评价技术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10 张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03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303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a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