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旅游业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3 09:45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支撑不足,外出农民工众多,所产生“三农问题”、打工及留守问题、东西差距问题将从根本上影响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型城镇化要突破“胡焕庸线”。旅游产业是关联性强的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从旅游视角探索我国西部地区“社会代价最小、市民幸福感最好”的新型城镇化方式,促进产业、城镇、风景相融,对于提升城镇质量,加速就地城镇化,进而刺激进城人口消费,扩大内需,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在学术界,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但这种共识是建立在全国范围和省域层面实证的基础之上,很显然,这种认识结论得到的过程存在不足:一是旅游业在全国、省域范围内的经济或者城镇中的地位分量显然不够,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可能有限或者不够显著;二是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和阶段不一致,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城镇化也处于较高阶段,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对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影响可能不会一致的。那么“旅游业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旅游业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等理论问题值得探索。同时,在“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涉及城市化理论、产业聚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念、模式、方法,因此,开展旅游业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借鉴文献研究,本文按照总(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分(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发展模式)——总(对策建议)的分析框架对旅游业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聚集度在不断增强,但仍然较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关联融合度有待加强,内部发展不平衡,西南地区旅游业聚集度较高,西北和内蒙古旅游业聚集度较低。由于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相应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动因在不断增强,但内部发展差异较大,西南地区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动因明显,西北和内蒙古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动因很弱。第二,在旅游业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动力因素方面,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场交通区位是旅游业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影响的重要动力,同时,工业化表现为正向影响,农业产值占比表现为负向影响。第三,在旅游业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影响的传导机制方面,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产业结构为负向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场交通区位对经济城镇化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对经济城镇化表现为负向影响;市场交通区位、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化对社会文化城镇化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表现负向影响;市场交通区位、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化对城镇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农业产业结构因素产生较弱的负向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和市场交通区位对统筹城乡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都不显著。第四,在旅游对各类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影响方面,一是在非省会旅游城市中,国内旅游收入、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是重要推动力。而在省会旅游城市中,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是重要推动力,而国际旅游收入却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二是国内旅游收入、市场交通区位、产业结构是高专业化旅游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推动力;而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交通区位和工业化对半专业化旅游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国际旅游收入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三是大中型旅游城市旅游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主要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场交通区位。小型旅游城市旅游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主要为国内旅游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但国际旅游收入表现为较大的负向作用。第五,由于资源、资本和市场在城乡空间区位组合上的差异,分别形成了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环城游憩带旅游新型城镇化、“飞地型”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城市群或城市带四种发展模式,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从目前文献研究发现,城镇化的动力绝大部分聚焦在工业化,很少关注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动力,本文认为旅游业影响推进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和其他服务业动力不相排斥,而是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聚集与新业态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是一种研究视角的创新。二是研究方法创新。与同类文献研究相比,本文在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方面存在创新:一方面目前文献资料只有旅游业对采用单指标法城镇化影响实证研究,尚未有旅游业对复合指标法新型城镇化影响进行面板计量相关实证研究,更是缺乏对旅游业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因素、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在研究对象上,目前实证文献主要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采用我国西部地区32个专业旅游城市对此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针对性更强。三是理论应用创新探索。本文尝试运用基础理论分析解释旅游业问题:一方面,本文创新运用托达罗劳动力城乡流动模型分析旅游业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理论假设,并对旅游业对人口城镇化影响作用不明显实证结论进行解释分析,这在以往文献研究尚未有过;另一方面,本文以核心——环城游憩带——边缘理论为基础,对资本、资源、市场交通区位、空间、开发方式等分析,创新提出了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模式、环城游憩带旅游新型城镇化模式、“飞地”旅游新型城镇化模式、旅游城市群或城市带模式四种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本文研究今后要继续拓展的领域是,深化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理论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和进行案例对比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F299.27


本文编号:2328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328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2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