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域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产业优化配置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Abstract]: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s proved that the multi-point multipolar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strategy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industry.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multi-point and multi-pole development strateg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layout of the province, aiming a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Sichuan's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multi-point and multi-pole strategy requir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ial configuration pattern suitable to the multi-point and multi-pole support strategy: planning leads the formation of three types of growth pol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udently advances the adjustmen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y industri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important motive force of the multi-point multipol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engthen the correspondence degree of industrial allocation with "point po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of supporting talents, etc.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国有投资动态经济效应的分析视角”(项目编号:12YJA790144)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区域均衡发展与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研究”(项目编号:SC13ZD08)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形势下四川省钒钛新材料产业动态竞争优势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SC13B03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基于集群效应的产业趋同评价[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2 王诏怡,刘艳;东部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对西部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2期
3 肖立新;;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4 詹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7期
5 杨莉莉;王宏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8年02期
6 周孝坤;刘茜;;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3期
7 李余;吴博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典型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8期
8 刘晋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4期
9 段智云;金艳方;;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1期
10 周兵;蒲勇键;;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霞;;山东省亚区域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周鑫;;河北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16期
3 李竟成;赵守国;;对区域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分析:以中部五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杜晓燕,毛筠,陆妙燕;产业集群——东道国吸引FDI的特殊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4期
5 孙敬利;产业集群的组织优势[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傅鸿源;段力妼;;城乡统筹模式下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金沙;王水莲;;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构建与分析[J];创新;2009年11期
8 曾国平;胡新华;曹跃群;;工业园区产业选择策略研究——以重庆寸滩港工业园区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6期
9 李继刚;;当前民营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1期
10 范太胜;;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J];科技和产业;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田宇;;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打造“辽宁”区域品牌[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王琪;丛冬雨;;我国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雁云;朱丽萌;;论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乔丽;张可明;;产业集群与城市物流发展耦合机理分析[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宏权;;现代农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论文[C];2012年
6 袁树军;;核电工程产业链质量保证方法研究与应用[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学会核电质量保证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专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志群;基于杨格定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蔡玮;工业园区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周志霞;基于动因与效应的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党蓁;政府扶持型创业体系及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忠远;基于要素整合的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梁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红光;郑州女裤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韩十甲;信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曹国华;新疆棉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夏朝辉;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云;扬州化工园区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陈文新;揭阳市阳美玉器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规划[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谢洁;试论产业集群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前进;马丽;;西北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2 李娜;;基于集群效应的产业趋同评价[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3 刘斯康,王水嫩;用产业集群理论来规划新的产业布局[J];当代财经;2003年07期
4 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5 胡大立;;基于耗散结构论的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8年10期
6 郑胜利;论我国开展集群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7 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9 王霄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建模及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2005年03期
10 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成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翁良殊;产业集群效应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绍珍;;西部省会城市农行业务发展策略[J];贵州农村金融;2001年09期
2 方敏;西部省(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1期
3 熊国强;高清婧;;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西部省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8年06期
4 刘敏;杨晓洁;;西部省会城市民营创业企业发展分析——以兰州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年03期
5 王元京 ,谭晔秋 ,陈范;投资西部要着眼于开发特色经济[J];中国投资;2001年03期
6 冉光和;张晓燕;;金融服务对工农业协调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西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06期
7 石晓辉;;“我国西部省(区、市)频谱监测统计工作座谈会”召开[J];中国无线电;2007年07期
8 段蓉;;西部省级开发区的广汉模式[J];中国西部;2011年17期
9 姜铸;赵德良;;我国西部省会城市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罗辑;西部“十五”发展计划的若干战略问题探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姜焰生;;技术创新——我国西部省(区)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新支点[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莫瑞宁;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N];西安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邓大洪;四川探路西部省管县 改革仍有难度[N];中国商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罗海兰;贵阳行政审批项目西部省会城市最少[N];贵阳日报;2014年
4 周海龙;民革西部省(区、市)研讨党务工作[N];团结报;2007年
5 ;民盟西部省(区市)第十二次盟务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N];民主协商报;2012年
6 记者 吉卫华;居西部省会城市第2位[N];西安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王太师;贵阳前8月2000万元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国7.2个百分点,,居西部省会城市第二[N];贵州日报;2013年
8 记者 万君邋实习生 王丽娟;西部省(区、市)政协后勤工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N];陕西日报;2007年
9 实习生 王荣华邋通讯员 黄英林;民盟西部省、区、市第八次盟务工作会议在邕举行[N];广西日报;2007年
10 常国梁;泰州与西部省市签下15.56亿大单[N];泰州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武海燕;西部省(区)级卫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9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39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