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群产业协作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Abstract]:Industrial cooper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wo types of society. Taking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nd location quotie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low emission advocated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eepening industrial cooper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保险职业学院;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骥;申益美;;长株潭区域产业结构与协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1年12期
2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02期
3 吴晓波;赵广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4 杨洁;刘运材;;低碳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5期
5 杨洁;;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6 陈晓红;程鑫;;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环境战略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对两型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06期
7 孙乾;周耀光;;低碳经济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探讨[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岭;武春友;;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来自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2 刘国宜;胡振华;易经章;;产业集群的动力来源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3 Han LIU;Zuwen CAO;;Review of Study on Development Low Carbon Industr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3年07期
4 李宇;王俊倩;;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07期
5 吴博;郭渐强;;论长株潭城市群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五大挑战[J];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6 张友良;王赞新;卿树涛;;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目标与重点领域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刘丹丹;;对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述评[J];经济师;2012年01期
8 黄河;;低碳经济背景下广西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与升级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年10期
9 任家华;;低碳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
10 蒋丽霞;蒋丽波;杨青松;王淑英;;浅谈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J];林区教学;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推动低碳城市集群健康转型——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建设[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2 李宇;王俊倩;;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红光;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冯占民;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区域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志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郭立伟;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冯娅;湖北省产业碳排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宏;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亚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丹丹;山西省定襄县锻造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王建;黑龙江省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卢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集群成长的人文驱动因素再造与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张赛萍;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郑通文;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静;鲁苏粤浙沪低碳化产业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炳浩;长株潭城市群公路网交通运营效率评价与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后凯;;北京主导优势产业链发展战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2 严潮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安福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4 杜静;陆小成;罗新星;;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化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5 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1期
6 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7 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10期
8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9 臧学英;于明言;;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8期
10 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瑞贤;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2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李英杰;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8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00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0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