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体系框架——区域经济研究的系统视角
【图文】:
业,两种企业的集合就是产业和行业的概念。现在很多文献经常将这两种概念混用,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产业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行业是提供某项具体服务的所有企业集合,如金融行业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快递行业提供货物运输服务。而产业则是生产型企业与所有服务于该生产过程行业的集合。所以通过分析分工的具体过程,厘清产业和行业两大概念的各自内涵,不仅对于本文的研究极为重要,同时对于纠正目前广泛存在滥用、混用、错用这两种概念的现象有所帮助。2.2区域分工体系的框架区域分工体系由产业和行业组成,如图1所示。图1区域分工体系框架其中产业间分工方向指的是在分工体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如图2所示;而产业内分工方向指的是随着这种分工的进行,生产本产业最终产品所需要的中间产品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如图3所示。图2产业间分工示意图图3产业内分工示意图行业分工分为服务生产型分工方向和服务生活型分工方向。服务生产型分工方向是指服务于产业的某个环节的行业越来越多,如金融行业服务于资金融资环节、零售行业服务于产品的销售环节、快递行业服务于产品的运输环节等,如图4所示;服务生活型分工方向指的是随着这种分工的进行,出现完全根据人类的某种需要、与生产过程不存在直接关系的行业,如家政行业、快餐行业、政府军队等,限于文章篇幅不予在此处展示。图4服务生产型分工示意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区域分工体系主要由职业、企业以及产业行业三个层次组成,其中产业和行业是分工体系的宏观表现,企业是分工体系的中观架构,而职业则是分工体系的最小微观组成部分。2.3区域分工体系框架的特点区域分工体系由职业、企业以及产业和行业三
内涵不同的概念,行业是提供某项具体服务的所有企业集合,如金融行业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快递行业提供货物运输服务。而产业则是生产型企业与所有服务于该生产过程行业的集合。所以通过分析分工的具体过程,厘清产业和行业两大概念的各自内涵,不仅对于本文的研究极为重要,同时对于纠正目前广泛存在滥用、混用、错用这两种概念的现象有所帮助。2.2区域分工体系的框架区域分工体系由产业和行业组成,如图1所示。图1区域分工体系框架其中产业间分工方向指的是在分工体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如图2所示;而产业内分工方向指的是随着这种分工的进行,生产本产业最终产品所需要的中间产品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如图3所示。图2产业间分工示意图图3产业内分工示意图行业分工分为服务生产型分工方向和服务生活型分工方向。服务生产型分工方向是指服务于产业的某个环节的行业越来越多,如金融行业服务于资金融资环节、零售行业服务于产品的销售环节、快递行业服务于产品的运输环节等,如图4所示;服务生活型分工方向指的是随着这种分工的进行,出现完全根据人类的某种需要、与生产过程不存在直接关系的行业,如家政行业、快餐行业、政府军队等,限于文章篇幅不予在此处展示。图4服务生产型分工示意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区域分工体系主要由职业、企业以及产业行业三个层次组成,其中产业和行业是分工体系的宏观表现,,企业是分工体系的中观架构,而职业则是分工体系的最小微观组成部分。2.3区域分工体系框架的特点区域分工体系由职业、企业以及产业和行业三层次组成并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1)不同区域的区域分工体系框架是不同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分工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4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58)
【分类号】:F1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许辞寒,徐鹿,李勇;价值理论回顾[J];商业研究;2004年10期
3 江世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张可云;;论区域和谐的战略意义与实现途径[J];创新;2007年04期
5 张可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与问题分析[J];创新;2010年04期
6 严汉平;王欣亮;;西部大开发以来地方政府政策演进及绩效评价[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7 易小光;丁瑶;余贵玲;尹虹潘;;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取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6期
8 王东;李明生;;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余洁;唐龙;潘秋玲;;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J];城市问题;2009年03期
10 程永林;;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利益规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莉;张玉坤;;都市农业——在城市层面实践“永续农业”思想[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易志云;;搭建地方经济政策链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吕志奎;;协作性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协作模式创新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易小光;丁瑶;余贵玲;尹虹潘;;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战略取向[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晓谦;;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凡;;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宏观机制法律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8 盛朝迅;;分工深化、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以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殷洁;;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律制度的构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孙久文;肖春梅;叶振宇;;新中国6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崔征;内陆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练振中;临空经济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王彦林;当代中国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关系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瑜;“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晶洋;论宗教学视域下希腊公民团体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晓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汤梅;江苏沿海开发中的产业选择与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程晋普;雅典城邦公民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路月雷;石河子与沙湾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吴继胜;文化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韩凌芬;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峰;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世键,黄良浩;我国区域分工演变和未来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09期
2 洪世键 ,黄良浩;未来我国区域分工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7期
3 朱晶;江苏要善于利用区域分工与交换[J];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4 王海荣;徐明珠;杨洋;;盐城区域分工的分析与优化[J];技术与市场;2010年07期
5 房灵敏;贡秋扎西;郑双;占堆;;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J];中国藏学;2012年01期
6 冯超;;产业转移与区域分工合作新模式的建立——以河南洛阳承接产业转移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6期
7 朱金海;;总体战略与区域分工——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J];上海经济;2000年04期
8 杨晓莉,连淑英;新时期太原市区域分工和经济竞争策略[J];山西科技;2002年03期
9 余克艰;区域分工的效率与成本——浙江省区域性特色经济优劣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可云,洪世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J];经济经纬;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龙元勇;;关于我市赶超式发展区域分工问题浅析[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徐小燕;;京津都市区汽车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杨虹;;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及对策分析——从区域分工的视角[A];加强公共政策协调,促进泛珠合作发展——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第十届)论文汇编[C];2012年
5 郑吉昌;余克艰;姜红;;区域分工的效率与成本——浙江区域性特色经济优劣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6 孙玉娟;李强;王金增;;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基于产业梯度的区域分工与优化河北产业结构[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张莲莲;;山西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若干对策建议[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庄荣盛;;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转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赵晓娜 实习生 戴莲;广东四大区域分工明朗化[N];南方日报;2012年
2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蔡福顺;立足实际推动区域分工合作[N];贵州日报;2014年
3 记者 宋西林;中国制造业面临区域分工调整[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商报记者 李阳;发力商贸 五大功能区域分工不同[N];重庆商报;2013年
5 记者 张继红;扩大交流合作 参与区域分工 提升产业水平 转变发展方式[N];四平日报;2013年
6 郭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三大着力点[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宋宏;融入区域分工体系求发展[N];安徽日报;2004年
8 山西德鸿化工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裁 闫德鸿;合规性评价促“两型”建设[N];中国化工报;2011年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隆国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王伟 市委组织部;感悟美国现代农业[N];朔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哲;西北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樊福卓;区域分工:理论、度量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苗齐;中国种植业区域分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燕芬;港珠区域分工与产业集聚机制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张传蓉;中国区域分工结构演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群星;区域分工、产业聚集与西北五省经济发展[D];新疆大学;2005年
6 司林杰;区域分工视角下川渝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翁金兴;区域分工理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建梅;山东半岛与日韩经贸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2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3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