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8 06:34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发展所必经的过程,是各国经济空间作用和经济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目前我国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问题更加凸显。虽然三大区域总体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较好,但是内部差异仍然较大,如何实现区域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将影响到整个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水平,并最终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关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且多集中于企业微观层面,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度的定量研究多侧重于成本收益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协同度的定量研究则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影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以及区域内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度的测量,通过研究达到以下目的:1、研究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将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为正规教育、医疗卫生、在职培训和人口流动三个维度,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维度内指标进行筛选。2、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协同模型分别对各市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度和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3、基于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各市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建立了测量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度的指标体系,分析了长三角内部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水平,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长三角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协同水平的措施和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虽然长三角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较高,但是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浙江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最高,上海其次,安徽省和江苏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较低,从各省内部看,各地市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差异也较大。各市协同度差异分布明显,大多地市人力资源三个子系统间发展较为均衡,但部分地市子系统间协同度差异较大,这势必会导致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三省一市角度看,浙江省和上海市综合协同度较高,安徽省和江苏省综合协同度较低,但是各省内部的协同度差异也较大。由于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度是个长期并复杂的过程,为了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水平,应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力度,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做好人口流动的相关制度保障,此外,各地区政府应该加强相互的交流与协作,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1
本文编号:2537379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军;陈武;;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2 陶长琪;陈文华;林龙辉;;我国产业组织演变协同度的实证分析——以企业融合背景下的我国IT产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3 宋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五维审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王荣科;段华洽;;安徽省劳动就业体制深化改革的理性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5 潘晓兰;;论区域经济中的人力资源[J];经济师;2006年03期
6 杨瑞旭;蔡文伯;;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8期
7 李京文;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1995年07期
8 王昆,宋海洲;三种客观权重赋权法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9 丁四保;;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开放导报;2005年06期
10 纪晓宇;;新疆兵团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佟雪铭;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房国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向华;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7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3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