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纵向府际关系构建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

发布时间:2019-09-23 09:21
【摘要】:学界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纵向府际关系的国际性研究不足,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实施,使其间纵向府际关系具有进一步研究需要。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纵向府际关系表现为府际非对称博弈。投资和产业博弈的均衡结果经常形成现实困境,针对困境产生的原因,围绕实现次区域经济合作预期目标,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维度系统地构建了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纵向府际应然关系框架,据此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纵向府际关系构建提出建议。主要创新在于首次解析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纵向府际关系的国际性特点,提出次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济联系可发生性国内产业配置原则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甘肃省社会委托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府际关系研究”(14WT01)
【分类号】:D630;F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贺圣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2 张日旭;;地方政府竞争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年11期

3 石黎;林仙;;非对称博弈的表示和求解[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年10期

4 丁浩员;;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J];海峡科学;2008年07期

5 薛立强;杨书文;;从“中央地方关系”到“政府间纵向关系”——代表性观点与理论趋势[J];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树伟;母爱英;;省级“行政区边缘经济”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6期

2 张建生;;经济一体化绩效差异分析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选择[J];当代经济;2010年02期

3 王胜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3年03期

4 李铁立,姜怀宇;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5 杨正伟;突破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尴尬——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3年02期

6 潘芬萍;马来西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及其动因[J];东南亚纵横;2004年12期

7 李海江;丁文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金融合作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年10期

8 付瑞红;;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演进与中国的角色[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9 卢光盛;;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国际制度分析——以云南、广西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2期

10 李皖南;;东盟东增长区的发展与引资成效[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博;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宏玲;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推进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朱尊尊;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孙宏;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凤超;“港粤”金融一体化理论与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崔军;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慧;地方政府如何运用产业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2 范丽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周娟;和谐社会进程中土地财政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4 刘周阳;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便利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欣欣;基于SCP框架的我国钢铁产业重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翟丽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博弈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刘莎妮;论地方政府对中国参与东盟区域合作中的支持[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龚敬才;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佟沛育;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基层政府能力建设[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10 黄小刚;论会展在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D];云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立国;张日旭;;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2期

3 石康;中央和地方的授权原则分析[J];财贸经济;1996年12期

4 王沪宁;集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杨玉华;罗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因素分解——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芝兰;跨越零和:思考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谢志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两次分权──对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项新的探索[J];江海学刊;1998年01期

8 王立国;赵琳;高越青;;谨防风电设备、多晶硅行业性产能过剩的风险[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9 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10 杨培新;深化改革的关键何在?[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实习记者 李二峰 记者 郭煦;[N];经济参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颖新;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2 刘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当代亚太;2000年05期

3 莫泰尧,李平;大西南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探讨[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4 郭晓合;开展中国华南与越南次区域经济合作[J];东南亚纵横;2003年02期

5 王勤;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6 王勤;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进展[J];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01期

7 李铁立,姜怀宇;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8 付瑞红;;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演进与中国的角色[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9 杨刚勇;;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范本[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03期

10 吴世韶;;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现状与展望[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志刚;柴利;;基于三类模式的中国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构建[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韦倩青;;“两廊一圈”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关系探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启昌 刘红;推出五大举措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N];云南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启昌 刘红 吴晓燕;云南有力推动了GMS合作[N];云南日报;2005年

3 陈宝森;东亚:走向区域经济金融合作[N];经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洪峰 李启昌 实习记者 杨昕雨;加强合作 规划未来[N];云南日报;2005年

5 记者 戴振华 钱国俊 雨田;构建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金桥[N];云南经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虞珊珊;加大与东盟东部增长区次区域经济合作[N];广西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福;云南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小组举行全体会议[N];云南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杨民;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锻造广西[N];广西日报;2005年

9 甘雄;深圳企业去年多层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丰硕[N];证券日报;2005年

10 记者 聂根鹏;区域对话促金融合作不断深化[N];昆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杰;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燕;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珊珊;中国在东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3 李姗姗;中朝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4 于萍;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海英;华南——越南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6 胡欣;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7 沈树明;中国与朝鲜次区域经济合作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8 王丽媛;山西省与印度奥里萨邦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9 包明齐;中国与蒙古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小梅;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40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40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