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8 07:30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了三国自由资本模型,通过分析各国市场规模、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度等因素对国家和区域产业份额及福利水平的影响,考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其次运用面板引力模型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评价,检验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对贸易、生产、投资领域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最后在理论模型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东亚区域经济崛起的客观事实,提出了深化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文】:

出口份额,双边贸易,密集度,出口贸易


兄型怀鍪谐〉枷蚨釫皇?制度化导向,决策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干预主权特点。同时,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相互交织,难以调和,导致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关系脆弱、地区认同意识薄弱,合作中的整体经济效应必然被削弱,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形成了当前的多层次、宽松一体化发展模式。图12001年和2010年中国—东亚的出口贸易密集度注:1.数据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所得;2.国家i出口到国家j的贸易密集度=(国家i对j的出口/国家i的总出口)/[国家j的总进口/(世界总进口-国家i的总进口)];3.直线为45°线。从图1可以发现,东亚各国间的出口贸易密集度大多大于1,表明双边贸易占总出口份额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从2001到2010年,中国对东亚各出口密集度有所下降,而东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密集度则有所上升。这一点无法在以维纳(Viner,1950)为代表的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得到很好的解释。那么,东亚地区的一体化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经济意义呢?这就需要从新的理论视角结合经验分析来识别东亚一体化的经济效应。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识别模型构建与传统理论不同,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建立静态模型,然后加入动态要素,以判断一种均衡是否为稳定均衡,如此大大简化复杂性问题(安虎森和李瑞林,2007)。优惠贸易协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世界贸易体系中普遍存在。因此,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应用到优惠贸易安排研究,探讨优惠贸易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有助于该问题分析。1.基本假设本模型为3×2×2模型,即3个国家,2个部门和2种生产要素。三个国家分别为区域内的一个大

出口份额,双边贸易,密集度,出口贸易


兄型怀鍪谐〉枷蚨釫皇?制度化导向,决策方式具有明显的不干预主权特点。同时,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相互交织,难以调和,导致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关系脆弱、地区认同意识薄弱,合作中的整体经济效应必然被削弱,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形成了当前的多层次、宽松一体化发展模式。图12001年和2010年中国—东亚的出口贸易密集度注:1.数据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所得;2.国家i出口到国家j的贸易密集度=(国家i对j的出口/国家i的总出口)/[国家j的总进口/(世界总进口-国家i的总进口)];3.直线为45°线。从图1可以发现,东亚各国间的出口贸易密集度大多大于1,表明双边贸易占总出口份额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从2001到2010年,中国对东亚各出口密集度有所下降,而东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密集度则有所上升。这一点无法在以维纳(Viner,1950)为代表的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得到很好的解释。那么,东亚地区的一体化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经济意义呢?这就需要从新的理论视角结合经验分析来识别东亚一体化的经济效应。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的识别模型构建与传统理论不同,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建立静态模型,然后加入动态要素,以判断一种均衡是否为稳定均衡,如此大大简化复杂性问题(安虎森和李瑞林,,2007)。优惠贸易协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世界贸易体系中普遍存在。因此,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应用到优惠贸易安排研究,探讨优惠贸易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有助于该问题分析。1.基本假设本模型为3×2×2模型,即3个国家,2个部门和2种生产要素。三个国家分别为区域内的一个大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江苏对外开放战略创新研究”(2012SJB790036)的成果
【分类号】:F1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宏程 ,王维贞;中日政经矛盾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4年03期

2 陈伟,王静;东亚经济一体化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年04期

3 李蕊;;欧洲一体化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5年12期

4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视角[J];东南亚研究;2006年03期

5 张春旺;;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J];改革与战略;2006年07期

6 吴建民;;东亚经济一体化呼唤着加强金融合作——在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合作工作组”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曹宏苓;;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J];国际观察;2006年06期

8 卢新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年06期

9 陈斌;;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困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1期

10 梁碧波;;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J];学术论坛;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文;刘婷;;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日韩货币合作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正绪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学者;将半岛问题纳入东亚经济一体化[N];东方早报;2013年

2 暨佩娟;东亚经济一体化将出现新亮点新希望[N];中国改革报;2013年

3 本报驻泰国记者 暨佩娟;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新亮点[N];人民日报;2013年

4 田成川;东亚经济一体化:贵在真诚互信[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片羽;投资合作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N];国际商报;2006年

6 许慧妍 本报记者 马洪香;刘方会:东亚经济一体化时机已经成熟[N];联合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索寒雪;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应因纠纷而止步[N];中国经营报;2010年

8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东亚经济一体化切勿掉入美国陷阱[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东亚经济一体化“回暖”[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董克伟;东亚经济一体化时机渐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TB敦益;基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加坡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丽;泛东亚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温祁平;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及其演变[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春英;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经济关系[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坚;“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谭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5年

4 周娜;台湾地区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邱建国;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孙晓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动力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7 马霞;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日关系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王洪彬;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塔娜;中日合作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延边大学;2009年

10 Ingason,Asgeir;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国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3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43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2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