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标准差别化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图文】:
环境科学学报36卷105°49'~110°12'之间,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46118km2,,占三峡库区的总面积的85.6%,人口将近2000万,包括22个区县(图1).图1研究区域位置示意图Fig.1Locationofthestudyarea2.2生态补偿标准差别化系数确定基于重庆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过程中,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比较,本文从自然价值、社会经济和区域公平3个角度入手,定性和定量分析这3个影响因子,确定其差别系数,构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标准差别化模型.2.2.1自然价值因子的定量分析本文从滑坡和土壤侵蚀2种自然灾害出发,基于2种自然灾害在重庆三峡库区各个区域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确定2种灾害的权重,根据权重的不同和不同区域2种灾害发生的量,由公式(1)确定各区域的综合灾害指数.Ri=∑2j=1xij×yj(1)式中,Ri是第i区域的综合灾害指数,xij是第i区域第j种灾害指数,yj是第j种灾害的权重.根据公式(1),采用极差标准化对已有的灾害量归一化处理,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土壤侵蚀和滑坡的权重为别为0.2和0.8,最后得到综合灾害指数(表1).2.2.2社会经济因子的定量分析基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很多,本文主要选择人均GDP、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区域财政预算收入6个指表1重庆三峡库区不同区域的综合灾害指数Table1Comprehensivedisasterindexofdifferentregions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AreainChongqing区县土壤侵蚀模归一化指数滑坡体积密归一化指数综合灾害指数巫溪县0.95330.00640.1958
11期官冬杰等: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标准差别化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导入到ArcGIS中,得到自然价值、社会经济和区域公平等评价因子的空间等级划分图(图2).图2a将重庆三峡库区22个区县分为3个灾害区,其中,高级灾害区包括万州区、奉节县和巫山县;由于靠近三峡大坝,受到蓄水的影响,且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万州区位于不稳定的滑坡体上,因而造成滑坡灾害经常出现;同时,3个区县的平均海拔都较高,地势险峻,人为干扰影响较小.中级灾害区共包括11个区县,其中有8个区县灾害指数相对较高,且大多离高级灾害区较近,离三峡大坝也相对较近,受到的影响比低灾害区大;同时,渝中区由于受雨水的影响,经常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使得灾害指数较高.低级灾害区共包括8个区县,且都集中在一起;低灾害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灾害区较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较多,城市建设比较好,因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小于其他灾害区.综合考虑,在设定生态补偿标准时,高级灾害区相对于低级灾害区的补偿应该要多一些.图2三峡库区灾害分级(a)、经济发展分级(b)和自然资源分区图(c)Fig.2Classificationofdisaster(a),economicdevelopment(b)andnaturalresources(c)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Area对比图2a和图2b不难看出,总体上,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灾害等级相对较低;个别区县情况有所不同,如奉节县和巫山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处于高级灾害区,地质灾害频发;而万州区由于是重庆市最大的一个区,工业较为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还是因为地势原因,灾害较多.同样,渝北、江北和沙坪坝这些区位于主城区,经济发展好,城市建设快,灾害相对较少.对比图2c和图2b得出,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4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5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