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从济南市与青岛市对比的视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锋;;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兼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就业复苏[J];财贸研究;2010年01期
2 程永宏;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朱玉叶;胡超蓝;孙建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2期
4 陈俊芳;余玲铮;;对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5期
5 黄婧;纪志耿;张红扬;;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成因分析——基于要素配置扭曲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1期
6 尹碧波;;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低就业——货币有效就业假说与经验检验[J];经济学家;2011年05期
7 陈建国;;集群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趋势实证分析——以绍兴为个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2期
8 张锦;王雅洁;;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性探析[J];经济论坛;2013年02期
9 李丽莎;;从产业结构研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探析我国就业弹性偏低的原因[J];企业经济;2010年12期
10 白康树;陈晓军;;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奥肯模型的中国实证(1978—2008)[J];中国市场;2012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刘伟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3 王成璋,鲁强 ,黄龙跃;农业有效劳动力容量测度方法[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黄国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黄国华;;劳动力要素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汪秀;田喜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城市规划;2009年02期
8 罗仁朝;王德;;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4期
9 罗仁朝;王德;;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10 张敬源;;劳动力流动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罗仁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苟倩莹;李志刚;;不同管制下的“北上广”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海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江苏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陶明达;农民工生态流动与市民化、城市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4 李孜;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苗苗;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定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卫;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李建国;要素区域流动与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桂庆;1990年代末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季高峰;浙江青田县城市化特色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新;“民工荒”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新形势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马翠;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董晓庆;嵌入性视角下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6 杨帆;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胡振球;社会关系网络视野下的人口迁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卢羽佳;论我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因素[D];清华大学;2010年
9 祖祺yN;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田丽;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成远;赵桂玲;周稳海;;中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实证分析与预测研究[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2 熊心悦;;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3 蔡f ,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5 吴新纪;张伟;胡海波;陈小卉;;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5年12期
6 朱健宁;吴群;;新一轮土地调控背景下“低工业地价”改革对策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1期
7 蔡f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3期
8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9 程永宏;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金月华;胡潇;;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碧华;;大力培育就业增长点——对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就业;2004年10期
2 柳欣,程晶蓉;中国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邓强;就业增长视角下的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公务员热”折射低就业增长之弊[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42期
5 黄国雄;;关于建立就业增长模式的几点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6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就业增长三大难[J];理论参考;2006年11期
7 张永鹏;;无就业增长的解决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1期
8 张静;;爱尔兰制造业的就业增长与区域发展[J];社科纵横;2007年02期
9 卢福财;黄彬云;;促进就业增长的国际经验与教训[J];改革与战略;2007年05期
10 张晓旭;;中国就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的考量[J];统计与决策;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付宏;;中国的创业活动与就业增长:“难民效应”还是“熊彼特效应”?[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余秋荣;;想方设法造“饭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增长问题[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3 黄国石;;劳力就业增长的控制模型[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4 张良;张玉韩;;基于就业增长的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袁文平;刘恒;;中国工业就业增长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6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克伟;我国面临“无就业增长”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钱飞鸣;“无就业增长”考验发展智慧[N];深圳商报;2006年
3 记者 孙覆海邋丛民;山东就业增长纳入政府考核体系[N];工人日报;2008年
4 马永堂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研究员;把推进绿色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5 就业促进会;就业增长既要“量”也要“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肖庆松 邓璐一;梅列:促进就业增长 提高就业质量[N];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杜鹃;服务行业成美国就业增长主动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8 记者 商意盈;东部出现“无就业增长”[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 陈炳才;就业增长潜在风险不可不察[N];中国证券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陈欢 实习记者 陈喜宁;笼统地说无就业增长不准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重庆市“无就业增长”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赵艳青;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杨明晔;能源禀赋与就业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邱杰;中国就业增长与工资增长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高玉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王华;安徽省劳动力就业制度约束与就业增长对策[D];安徽大学;2007年
7 何万里;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机制和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郝小新;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杨子木;我国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10 苏楠;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6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