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及对安徽省启示

发布时间:2020-03-19 04:54
【摘要】: 宏观经济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就业量则是社会福利是否最大化的首要指标,本文将从研究经济发展模式对就业的影响着手,选取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广东模式以及安徽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安徽省如何扩大就业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本文对四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依次介绍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安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的江苏模式、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浙江模式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模式。 其次,分别对四省就业弹性进行分析测算,其中对第二产业进行分行业测算。 再次,分别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产业就业比重、城市化率、企业组织规模、所有制结构、外商投资规模五个方面对就业的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经济发展模式应从地区实际条件出发,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加大吸纳投资,扩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才能更好的扩大就业。 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借鉴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对我省如何扩大就业提出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7;F249.27;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大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2011年14期

2 ;低碳经济与新的发展模式——肖林研究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J];公关世界;2010年04期

3 郭桂萍;;天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重视培养“内源性”因素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4 陈晔;;浅谈荆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5 张杰;;国企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J];江苏纺织;2011年06期

6 孙秋鹏;;金融危机下长三角城市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宁波为例[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年06期

7 李东卫;;循环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支持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年06期

8 杨秀萍;马云泽;;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研究[J];桂海论丛;2011年04期

9 许博;刘鲁;;虚拟网络社会中的经济:机遇与挑战[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10 胡长生;;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科技支撑[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周轶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金平;赵远;陈吕军;陈亚林;;精细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环境效益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奉钦亮;陈建成;张晓静;;我国国有林区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5 蓝宝江;李军;;产出增长、资本积累与中国工业就业弹性——基于东部与中西部1998-2002年省际工业数据的测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李全;;安固里淖干涸析因——兼论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抉择[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蔡f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李会泉;关雪;包炜军;柳海涛;张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武斐婕;;构建山西资源推动型的优态经济发展模式——发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流通促进”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吴杨;罗成亮;张明泉;;以循环经济理论构筑兰州市工业发展的新模式[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曹海涛;探究最大就业弹性[N];经济日报;2003年

2 马红漫;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时机到了[N];大庆日报;2008年

3 记者 彭青林 官蕾;中国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N];海南日报;2008年

4 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金融学博士 吴志峰;刺激计划对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寄予厚望[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张爱正 刘元旭 张泽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绿色转型”[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实习记者 叶文峰 刘松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张晋;专家表示: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十字路口[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8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记者 余传诗;原美国克林顿基金会上海首席代表陈卉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2010年是奠定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黄振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程少博;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晓冬;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一种制度经济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玉华;世界经济失衡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尚学;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王红征;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磊;经济发展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及对安徽省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魏培梅;河南省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郑静;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4 祝翠华;技术创新模式对就业弹性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邢娟;劳动力供求矛盾条件下扩大就业对策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罗松林;重庆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谢书英;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经济发展[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汤波;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孙红芹;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9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89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b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