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金融资源流动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15:14
【摘要】: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经济一体化包括商品市场的一体化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欧洲的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从关税同盟到统一货币的过程,这是主权国家之间在货币政策相对独立、汇率存在的前提下达成的。在统一的中国内部,中央政策的统一,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在此前提下谋求某个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其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应该有别于国际经济一体化。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研究从理论上讲是区域经济中一个特有的课题,因为金融这个要素尤其特殊的运行规律。本文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配置效率的提高无疑有利于经济增长。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有其运动的特殊规律,金融部门服务于实体经济部门,可以是实体经济需求导致金融发展,也可以是金融发展领先和引导经济发展。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既受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的支配,同时在既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也受现行制度的制约,比如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与比较分析、计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述,建立了分析框架。本文的逻辑体系是这样的:从金融资源论推导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在长三角这个经济区域金融资源是否是自由流动的,如果不是,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本文定义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的过程就是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因为这种自由流动扫除了一体化发展的障碍,使资金等金融要素在区域内的各个地区的收益率趋于相等,使区域内的微观经济主体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而不管其地域的身份。长三角由于经济方面的联系在不断增强,内生出金融服务的跨地域行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有了必要性,同时由于长三角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大,使地方政府在推动金融一体化的态度上差别不会太大;长三角三地金融发展的梯度性产生了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从经济增长、产业分工等角度来论证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必要性;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相似性等角度来论证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 本文从各种渠道分析了长三角三地金融资源的分布与流动情况,发现长三角金融资源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提出了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为根据金融资源自由流动模型,如果资源能够自由流动,那么资金的收益率趋于相等,资金的利用率提高。 既然长三角金融资源的分布不均,金融发展存在差异,那么金融一体化发展势必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接下来就是要考察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现状,看金融一体化是否和经济一体化同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看长三角三地的资金价格如何,因为理论上的假设是在一体化的国家内部,资金的价格无差异或差异不大,当然资金必须是同质的,即风险一样,价格才可比。二是看长三角内部金融资源的流动趋势的变化。本文选择了银行系统内部的贷款作为金融资源的代表,原因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贷款的流动能解释金融资源流动的大部分。 通过比较长三角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率、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和价格以及三地银行不良贷款率,认为长三角的资金价格存在差异,这说明长三角金融没有完全一体化。用银行存款贷款相关性的分析发现,长三角三地存款和贷款的相关性变大,本地贷款更加依赖于本地存款,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这种相关性更大,这说明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并不理想。因为我们的假设是如果金融市场是更加一体化的,那么本地的存款和本地的贷款相关性小。也就是说本地贷款可以来自于异地。我们用邹检验证明1994年这个分界点的存在,对于1994年后金融的非一体化倾向的解释是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其对金融控制能力的上升,而这又是现在的行政区经济造成的。现行的地方政府竞争的结果是对金融资源的控制,而这种控制造成了金融分割。 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考察发现其金融一体化的现实情况并不理想,这种结果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地方政府的原因之外,还要考虑现行的银行管理体制,央行的大区分行制度使江苏属于南京分行管辖,上海和浙江属于上海分行管辖,这种体制不利于长三角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商业银行的垂直管理体制使省际壁垒严重,不利于合作。从商业银行参与金融一体化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使商业银行的跨地经营变得没有效率。 鉴于欧洲各国尚能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应该是相对容易的事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有市场微观主体自发形成,又可以由政府主动打破一些不利于一体化发展的壁垒,推动一体化的发展。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认为转变政府的职能,使政府转变为主要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的运行,是打破这种地区间的资源分割,阻碍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路径,让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参与金融一体化的主要微观主体是银行,在没有人为限制的条件下,银行跨地经营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的共享机制的形成是金融一体化的保证,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是不能少的,就长三角而言,需要在中央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相对有效的合作制度。
【图文】:

趋势图,银行存款,趋势图,上海


图 8-2 上海 1995-2008 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变化趋势图从上面两个图的比较可以看出:从改革开放到 90 年代初期,银行贷款大于银行存款,上海从 93 年以后出现存差,并且体现出一直放大的趋势。如何解释,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上寻找答案。投资体制改革表现在,一是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变财政性资金为信用资金;二是在投资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下放投资审批权限,扩大了地方和企

趋势图,银行存款,江苏,趋势图


贷款领域从定额内的流动资金贷款进入固定资产领域,,发放总短期设备贷款,同时进行组织创新,金融主体呈现多元化。伴随着财政、计划体制的改革,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财政连年的赤字、企业自我积累能力的不足,地方发展经济的内在冲动,资金需求的压力便集中在金融部门。国有银行的超贷基本上依赖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又来源于巨额的货币发行收益,伴随着 9年代以来货币化区间的日益减少,超贷的空间日渐狭窄。从图 8-1 和图 8-2 的比较来看,1993 年,上海出现存差,说明存款增长超过了贷款的增长。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显现,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使企业和居民的储蓄增加,二是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商业银行分离出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信贷资金风险管理,进一步模仿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图 8-3 江苏 1978-1994 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变化趋势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慧;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翟公领;郑汴金融同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0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0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