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区域城镇化关乎国家经济生产、社会架构和产业布局等方方面面,国家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由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文化各方面决定,同时,城镇化对以上各方面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能带动产业由单一的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现代化;给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技术性培训的机会,提高人力素质;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使大量的农产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交换、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要素。东莞市在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一个普通的渔乡县发展成世界性的工业名城,全市有着超60万个工商企业,年生产总值超过五千亿。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东莞生产力同样飞速发展的是东莞的城镇化率高达88.7%。独辟蹊径地形成全国特有的城镇化和工商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中心,多个支点”式的城镇群格局。本文对城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归纳,首先阐明城镇化基础概念和部分主流研究学说。然后笔者将结合东莞市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数据,从东莞城镇居住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产业结构等角度对东莞市城镇化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东莞市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东莞城镇产业出现困境、市域范围内缺乏强中心的经济辐射带动、城镇边界增长无序,生态空间出现危机等问题;同时以厚街镇的城镇化为例,对东莞市城镇化动力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笔者针对东莞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东莞市 城镇化 产业布局 产业升级
【学位授予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F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2
- 1.1 选题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9-12
- 1.3.1 研究思路9-10
- 1.3.2 研究方法10-11
- 1.3.3 技术路线11-12
-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12-24
- 2.1 城镇化概念界定12-13
- 2.2 基本理论分析13-17
- 2.2.1 城镇化发展“S”形曲线13-14
- 2.2.2 区位理论14-15
- 2.2.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15
- 2.2.4 人口迁移理论15-16
- 2.2.5 极化理论16-17
- 2.2.6 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17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7-24
-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7-19
-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19-24
- 3 东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24-30
- 3.1 东莞市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24-27
- 3.1.1 东莞城镇发展的背景24-25
- 3.1.2 东莞市人口变化25-27
- 3.2 存在的问题27-30
- 3.2.1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27
- 3.2.2 东莞城镇产业出现困境27-29
- 3.2.3 城镇边界增长无序,生态环境出现危机29-30
- 4 东莞市城镇化动力因素实证分析——以厚街城镇化为例30-39
- 4.1 城镇化水平的测定30-33
- 4.2 动力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33-34
- 4.3 实证分析34-36
- 4.3.1 Pearson相关分析34-35
- 4.3.2 回归分析35-36
- 4.4 分析结果36-39
- 5 东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39-46
- 5.1 东莞产业应升级,要满足城镇化发展需要39-41
- 5.2 城镇分片区发展优化空间经济结构41-42
- 5.3 合理规划加快东莞市各中心镇的经济发展42-43
- 5.4 通过科学规划促进中心镇有序发展43
- 5.5 合理安排好失地农民的就业43-44
- 5.6 乡村城镇化的建设要理清和搞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4-45
- 5.7 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考核机制45-46
- 6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附件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绪民;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2期
2 陈玉梅;小城镇功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2期
3 吕巧凤,冯树恩;关于当前加速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J];学术交流;2000年04期
4 苗新华;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年05期
5 柯元;对老区实施小城镇战略的几点建议[J];老区建设;2000年12期
6 沈立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7 孔令德;;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J];今日海南;2000年11期
8 陈东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J];当代建设;2001年01期
9 李爱民,魏建春;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1年11期
10 白国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特征与趋向分析[J];岭南学刊;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俊;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8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东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