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8:57
【摘要】: 经济区划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对经济空间进行的战略性划分。 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经济区划是建立在对经济区演化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区范围、认识经济区面貌的一种手段。进行经济区划,一方面是为了揭示各地区的发展条件与经济运行的特点,客观分析区域经济的问题,解决区域定位并调整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将国家的经济发展置于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双重指导下,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经济区划的研究工作,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还是借鉴了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思想和相关理论,在实践上这一时期的综合经济区划工作较多地受到了加强统一管理、服从中央领导等主观性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制的变革,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经济区划的研究日益增强,吸收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划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区划理论虽然得到不断完善,但在许多具体理论原则上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如经济区划是否应该覆盖全部国土、经济区是否应该有确定的边界等等。另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众多的经济区划方案,但由于这些方案主要是靠主观定性分析得出,缺乏客观说服力,结果只能长时间停留在争论的层面,降低了经济区划工作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区域规划问题,而作为规划工作重要基础的经济区划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地进展。我们目前沿用的仍然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四大块”划分,但实际上这种划分是经济类型区而非综合经济区,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宏观开发战略,而且由于过于粗略,没有进一步的层级体系,无法解决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问题,难以适应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经济区划方法,将其应用于经济区划实践中,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济区体系,已成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主要着力于综合经济区划方法的研究,在对国内外经济区划相关理论较为系统的整理以及对主要经济区划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性较强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法,并通过对全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论文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区划方案的实践路径与支持体系进行了研究。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前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趋势,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是综合经济区划的理论论述。本章分为国外经济区划理论与国内经济区划理论两个部分。在国外经济区划理论中,重点论述了前苏联和美英等西方国家对经济区划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区划理论和他们的区划方案。在国内经济区划理论中则介绍了我国学者对经济区划的认识、我国经济区划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实践等。 第三章是综合经济区划的方法述评。本章对比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法,包括统计分类法、经济联系法、动力生产体系法、地域分工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经济中心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划分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第四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在第四章,笔者首先从核心—外围理论入手,界定了我国现阶段进行综合经济区划应坚持的主要四点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构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法,这些数学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系统聚类法、断裂点公式、城市辐射强度公式等。第五章是对第四章区划方法的具体运用。笔者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一级综合经济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地区间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大致的了解,从而作为对综合经济区进一步划分研究的基础。而通过断裂点公式、城市辐射强度公式等模型的运用则得到初步经济区划方案。这些模型、公式的具体计算过程主要是依靠SPSS软件完成的。经过整理过后笔者最终将我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在此之后,又以其中三个经济区为例进行了经济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研究。 第六章是本文最后一个部分,主要对经济区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经济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如行政体制制约、经济体制制约、协调机制制约、法律缺失制约等,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 1、选题上较为新颖。目前对经济区划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在对具体方案的研究上,对区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 2、本文较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 3、本文所构建的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法简单易行,可以为经济区划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认识方法和工具,能在区域规划、产业调整、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区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笔者在文章中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虽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力求更加科学。但由于受数据来源所限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本文的指标数据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可能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通过计算城市综合实力,继而运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由于本文的重点是经济区划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所以文中对经济区方案的分析只是浅层次的,仅以三个经济区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敦富 ,傅晓东;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分工问题研究[J];长江论坛;2000年06期

2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应协调考虑[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2期

3 张秀兰,廖健;中国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陈万顺,,马俊强;按照经济区划设置国税机构的设想[J];税务研究;1996年07期

5 李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及经济区形成和运行机制的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张冰;以经济区划重建销售体系[J];石油库与加油站;1999年04期

7 陈清;;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法制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0期

8 王秀玉;经济区划工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02期

9 丰雷;中国房地产经济区划初步研究:聚类分析方法的一个应用[J];国有资产研究;2000年02期

10 张莉;中国经济区研究述评[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良;李立新;;海陆区域统筹下的“新东部”构想[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崔俊辉;;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区划探讨[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戴德艺;曾令锋;;百色市县域经济区划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陈敏;王如松;;退耕还林(草)与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管理[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廖元和;;经济区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论[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杜子图;冯艳芳;;区域经济与地质工作布局[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7 林文棣;;西部大开发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探讨[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我国西部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建议[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刘永红;;对新形势下规划改革的若干思考[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经栋;经济区划的花样颠覆[N];中国经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胡振;经济区划,加快发展的大舞台[N];浙江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刘家伟 整理;变行政区划为经济区划[N];辽宁日报;2010年

4 张一玲 中国经营报记者 王 晶;“新东部”构想:把海洋纳入国家经济区划[N];中国海洋报;2005年

5 王晶;“新东部”:中国宏观经济区划新视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吴高波   ;遵义市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N];贵州日报;2005年

7 特约记者 刘福元 邹国杨;江西确定今年粮食工作思路[N];粮油市场报;2002年

8 刘水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势头迅猛[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记者 南卫东;四大城市经济区绘就发展新格局[N];延安日报;2008年

10 张文德;国务院批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雪潋;中国经济区划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殷洁;区域经济法论纲[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葛新蓉;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刘志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晶;基于聚类算法的经济区划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汝影;中国标准经济区划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常雪飞;经济区划理论及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4 蔡丽;吉林省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婷婷;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袁天凤;四川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彭萍;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何倩;基于经济区划的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9 王鹤;金融视角下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陈刘春;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辐射力的山西省经济区划[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3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3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