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06:07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产业集群战略作为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式。集群在世界各地的成功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大关注,探索产业集群网络化成长及其创新机制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泛化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已相当普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集群网络发育不成熟、集群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实践的探索,也需要发挥理论研究的抽象与前瞻思维为其提供依据并进行方向性指导。我国学术界近几年来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很多。学者们由各自的学科范式出发,对集群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本论文把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方面,集群网络资源的状况和网络主体的结网互动是决定集群创新能力的两大主要因素。本文以此进行论述,并把研究的背景设定在大城市郊区,一改传统以江浙、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域经济为背景的研究思路。 本文提到的网络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指联系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集群主要的特征是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发展及其网络效应,网络资源的状况和集群行为主体构成的网络节点的能动性决定了集群网络的创新能力。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阐述了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文章从网络及网络资源的分析入手,指出网络分析的主要方面是网络资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企业的网络化成长导致产业的网络化成长,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是一种能够促进创新的有效形式。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不同创新系统的发育情况也有所差异。 2.对大城市郊区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类型。它区别于基于县域经济的产业集群。文章主要从网络创新系统的网络特征、社会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以及郊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等方面加以论述。大城市郊区的网络创新系统网络资源丰富、城区郊区互动发展、人文商业环境特殊、生态环境优越等是其主要特征。 3.大城市郊区集群网络创新系统内部关系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协同创新机制,它解决了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为什么要实行协同创新;二是知识流动机制,研究了集群内行为主体互动发展的载体——知识,知识源的强弱和交流的强度部分地决定了创新的强度;三是非正式交流机制,主要研究各行为主体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的发展,地理接近、产业相关、各中间组织的连接使于创新非常关键的非正式交流机制得以实现。 4.案例研究。通过对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对玉环和嘉定汽车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网络结构和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主要的两种类型产业集群(县域背景的产业集群和大城市的产业集群)诸多创新环境予以比较,从定性和定量研究角度阐述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系统。通过研究,认为大城市郊区的产业集群具有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条件和优势。提出郊区产业集群研究的意义和建议。指出郊区产业集群对于城市竞争力、郊区城市化和郊区新城建设的巨大作用。根据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规范分析和案例研究,从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等角度,提出了在大城市郊区建立创新性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的具体措施。通过研究,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 1.本文在研究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对其构架进行了描述。从网络资源和网络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大城市郊区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及其行为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设计了一个网络创新模型来阐述系统的创新机制。 2.把产业集群的研究和郊区城市化、郊区新城建设的研究结合起来。产业集群在郊区的发展能够有力促进郊区发展,促进城区和郊区的互动;产业集群是新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给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模式。文章提出了“产、研、住”三合一的郊区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型。 3.文章对网络创新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知识机构是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研究型创新主体的看法。高等学校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介入社会的程度以及奖项和专利的获得情况等都表明,他们和企业共同构成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而不是一般的辅助创新机构。
【图文】:

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分析,网络拓扑图,系统工程


中介服务机构等几个方面。王霄宁曾以40个企业和机构为主要节点,集群中选取40个企业作为研究样木(此时N二40),根据他们在集群内关系的发展状况,制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网络拓扑图。该集群网络拓扑图如图3.5所示。其中的一个节点发生革新,便会沿着关系线在网络中迅速传播。这个拓扑图对于我们理解集群网络增加感性认识。

网络创新,产业集群


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图3.6基于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系统生态图在集群网络创新系统中(如图3.6),核心价值系统是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的最核心的部分,它的主要节点主要包含垂直关系网络的企业(如供应商与用户的关系网络)和水平关系网络的企业(如企业间的竞争合作互动)以及知识机构等部分,属于市场关系网络,相当于种子和庄稼;支持价值系统部分主要是为核心价值系统提供有力支持的价值网络,如提供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基础设施以及代理机构等,可以看作是种子成长所需的水分和肥料。环境价值系统,也可以称为环境价值网络,它通过有关规制建设,或者其他间接作用方式,如文化和人际关系等,影响核心价值行为,属于社会关系网络,其作用相当于空气和阳光;而当地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可以视为种子成长的土壤。从这个生态系统图可以看出来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世洲;;香河县产业经济发展与定位[J];职业时空;2008年10期

2 张聪群;;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2006年02期

3 赵娴;陈曼;;产业集群的理论发展及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特区经济;2007年06期

4 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理论学习;2008年04期

5 赵晓君;;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01期

6 朱乔丰;;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8年19期

7 朱妍妍;;浅谈哈尔滨市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9年09期

8 罗亚非;宋德安;;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5期

9 戴海容;;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07期

10 傅淞;;中国物流发展的集群战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朝阳;;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A];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罗珉;;基于网络创新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模式[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东方;;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工业兴桂战略研究[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4 俞进;;从产业集群理论看贵州印刷业的发展[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5 陈柳钦;;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林向阳;周红妹;;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7 温小霓;;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陕西航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8 俞进;;从产业集群理论看贵州印刷业的发展[A];西部地区印刷协会第八次协作会议会议专辑[C];2004年

9 刘文艳;;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的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探索[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10 李毅超;刘玉梅;;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廊坊市工业园区提高竞争力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国《Network World》专栏作家Steve Taylor;网络创新死了吗?[N];网络世界;2004年

2 Brocade大中华区总经理 卢少文;博科:高瞻远瞩,推进网络创新[N];网络世界;2010年

3 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科成;网络创新——流通生命线[N];农资导报;2010年

4 浙江大学 吴朝晖;社会管理须关注社会化网络创新[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智鹏;“思科网络创新中国行”进军中小城市[N];计算机世界;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卫;理论创新催化实践创新[N];湘潭日报;2005年

7 吴小京;专家研讨网络创新与农村信息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年

8 李艳菊;网络创新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高层研讨会召开[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9 ;网络创新:业务创新的基础[N];人民邮电;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严重滞后[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程德理;我国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张哲;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5 王恩才;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D];兰州大学;2007年

6 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7 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谢方;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非农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娆;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宏涛;上海发展国际邮轮经济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2 王华伟;上海洋山港临港产业集群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刘华晓;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邱爽;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粮食物流园区竞争优势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5 赵德锋;利用FDI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6 叶敏坚;佛山陶瓷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欣;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君;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洪庆聪;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林南稀;福州拖鞋产业集群品牌构建探讨[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9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9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5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