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培育和发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宏志;朱承亮;;陕西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任胜钢;陈凤梅;;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05期
3 刘曙光,田丽琴;区域创新发展的模式与国际案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4 佘妍,张梅青;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论区域创新系统[J];北方经贸;2004年04期
5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9期
6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8年03期
7 姚芳;;“三区联动”:高校集聚地区发展的新模式——上海市杨浦区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6期
8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9 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10 田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演进与述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勤;朱国华;;城镇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王开泳;;中国城市社区未来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卫星通信在“村通”工程的发展模式[A];200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黄琪轩;;国际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变迁[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孙国兴;巩前文;;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钟珍梅;黄勤楼;;福建山地发展区域特色循环农业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10 杜立操;林泳海;;侗汉双语儿童大脑语义加工偏侧发展模式:来自双耳分听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燕丽 彭 飞;做企业只有拿来利润才算数[N];中国企业报;2005年
2 杨福志;大连市中山区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四种发展模式[N];中国社会报;2004年
3 金敏华;深圳的第一优势是创新[N];深圳商报;2005年
4 李锦华;用内涵型发展模式突破瓶颈[N];消费日报;2005年
5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上汽发展模式[N];国际商报;2006年
6 中共徐州市云龙区黄山街道工委书记 李邵华;努力推进有有黄山特色的发展模式[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斯蒂格里茨;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发展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刘伟;舍与得[N];深圳商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转变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N];无锡日报;2006年
10 州委办综合三处 珲春市委办公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N];延边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段志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马瑞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赋屏;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侯建平;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凤梅;湖南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培育和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方万斌;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3 张艳;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梁立;区域知识创新发展模式与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高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王军燕;青岛市产学研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林峰;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德霞;农业乡镇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沛;我国主题公园发展转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0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4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