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高新区建设和关中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

发布时间:2020-04-26 07:23
【摘要】:关中经济带即“一线两带” ,“一线”即陇海铁路陕西段沿线;“两带”则为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关中自1990年西安设立第一个高新区以来,已建成3个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区)、2个省级高新区和18个(正在规划建设中)地方科技工业园,形成了区域高新区体系。 高新区作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载体、现代产业的基地、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已发展成为关中经济带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和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曰益突出,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结构和质量上,对于关中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重组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论文以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关中经济带高新区园区结构及空间分布、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分析,就高新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的关系机理与作用效应进行纵深研究,探寻高新区建设带动下的关中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重组的方向与态势,运用“SWOT”矩阵分析表对关中经济带进一步发展可能的战略抉择进行分析,提出关中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对策和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包括: 1.高新区已经成为引导区域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的主导力量和加速器。高新区通过孵化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孵化新产业,催生新经济;扩大新经济比重,改变关中区域经济结构;激活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关联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效化、高技术化和现代化。高新区建设带动的地区间的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等“流”或非物质“联系通道”(如生产协作)是真正引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核心力量,促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由功能联结和功能互补转化为地域融合,,表现为城市、城市边缘区、乡村间的流动空间融合原有地方空间。 2.高新区发展带动下的关中产业结构转型趋向为: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换,呈现出“以园拓业,以城兴业,以业促带,相互协调,互动发展”的新趋势,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高新区发展带动下的关中空间重组方向与态势为:“点—轴”系统分形趋于网络格局,通过城—城、城—乡之间持续的“波状对接”,关中经济带陇海兰新铁路陕西段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城市空间整合,关中经济带北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可持续空间结构”。 本文的创新之处: (l)研究区域选择方面,作为西部的“样板工程”,关中经济带以发展高技术及 其产业为依托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 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 (2)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理 统计方法,进行定量计算和纵深研究,使研究结果趋于精确和合理。 (3)研究内容上,归纳总结高新区建设对关中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作用 机理、作用效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研究产业转型趋势。尤其是把城市综合 竞争力和定量划分的城市产业竞争优势度结合为一体研究产业转型趋势,使研究更具 前沿性和应用性。 (4)以分形理论为基础,运用分形研究量化模型,首次计算了关中经济带城市 点分维数和交通网络线分维数,更科学地界定了关中经济带空间结构演进趋势。
【图文】:

示意图,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曲线,示意图


据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直接采用我国学者方创琳、张小雷(2003)有关关中经济带各城市综合竞争力计算结果(图5一3)。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图5一3关中经济带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曲线示意图同时考虑城市经济吸引范围、创新能力、相互间依附程度、交通枢纽中心等因素,得出节点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方案(表5.2)。表5.2关中经济带节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方案节点城市分类城市综合竞争力聚类区间(%)城市名称一级节点城市1.00一1.50西安,咸阳二级节点城市0.78一1.00宝鸡三级节点城市0.30一0.78铜川,渭南为了更深入、直观的反映各城市特色产业、产品及其核心竞争优势,结合资料来源及数据收集的可能性和准确性,以西安市为例,选用以下指标进行定量分析:①市场占有份额(ry0):主要反映产业或者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②区位商:主要反映产业的区域分工程度;③增长指数:主要反映某产业在全国的增长水平;④销售利润率(%)。根据上述指标,采用分值权重加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价城市特色产业及其竞争优势度指数(CompetitiveAdvantageDegreeIndeXCADI),具体计算公式如下:CADI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76.44;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雨潼;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秀丽;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转型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谢仲玮;农村贫困地区产业转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培红;“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望城县经济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思羽;关中产业集群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彭刚;怀化市产业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程琳;桂林旅游产品转型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7 巴特苏龙;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政府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蔡伟;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9 史晓亮;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恩燕;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1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41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7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