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20-04-28 07:07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各国家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和产业的跨国或地区转移也已普遍。因此,构建和实施合理有效的外向型发展策略以打造外部平台借力发展,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各国或地区纷纷进行区域内部整合,以增强其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山东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外贸规模和利用外资的水平上。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且与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处在尚处于形成初期且整体带动力偏弱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目前山东省与其它几个省市间的发展竞争多与合作,且伴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列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层面,在全国区域整合大潮中,山东省经济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发展境地。 因此,山东省应积极探讨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策略,除了积极开展对环渤海经济圈内的经济合作强化发展策略研究外,更要努力争取融入与对接其它经济圈的协作发展,以寻求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针对上述背景分析,结合山东省发展实际状况,在参与的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圈极’效应分析的山东省发展定位重构研究”[A200625-1]中,笔者尝试着提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并对该课题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以期能对“圈极化”效应下山东省发展定位的重构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思路。 本文主要有五大部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方法。首先对相应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及理论等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山东省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指标比较研究,界定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后者外向型发展整体上尚存有一定差距。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对山东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和战略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就山东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带动自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思路、建议、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面对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山东省在明确其所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同时,亦应从多方着手寻求经济增长的带动点,诸如积极探讨基于鲁日韩的次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强化嵌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的发展能力等相应策略的研究。本文提出并较系统性探讨的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山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旨在为山东省如何凭借周边发展有利环境,尤其是搭接长三角经济圈的强势发展态势,整合内部资源,调整发展定位,多种协作方式多种渠道发展,提供一种战略参考和有益思路。
【图文】:
的经济体--长三角经济圈,山东省势必会通过这个对外的大口岸将其产品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而这将有效地拓宽产品的外销渠道,进而分散过于集中的进出口地理方向和大大加强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并最终缓解山东省贸易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经济波动的风险;其次,长三角经济圈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产品吸纳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2)“融入”有助于缓解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矛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可知,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不会是各地均匀发展的,而是部分地区发展较快,进而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山东省在改革开放以来,,亦采取了非均衡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由于开放次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以及各地自然、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极度不平衡,表现为以青岛为核心的沿海地区高度集中,而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滞后,如图 3-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43199
【图文】:
的经济体--长三角经济圈,山东省势必会通过这个对外的大口岸将其产品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而这将有效地拓宽产品的外销渠道,进而分散过于集中的进出口地理方向和大大加强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并最终缓解山东省贸易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经济波动的风险;其次,长三角经济圈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产品吸纳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2)“融入”有助于缓解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矛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可知,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不会是各地均匀发展的,而是部分地区发展较快,进而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山东省在改革开放以来,,亦采取了非均衡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由于开放次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以及各地自然、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极度不平衡,表现为以青岛为核心的沿海地区高度集中,而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滞后,如图 3-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启明;;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1期
2 张京祥,崔功豪;资源短缺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3 佘之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外向型经济[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4 张永庆;汪浩;李善武;;温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与对策研究[J];城市问题;2006年01期
5 郭影帆;郭熙;朱焕辉;;增强我国外向型企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6 洪燕云;淮南市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分析及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汪素芹;;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9 吕拉昌;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10 代合治,陈秀洁;基于县域分析的山东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彩娥;2010世博会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3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4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