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07:1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先后规划并实施了诸如“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十一五”以来,又强调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以核心城市为重心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但是,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却更加突出,发展的不协调现象也更加尖锐。如地方经济保护主义抬头、产业结构趋同化加剧等问题,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本文借助区域经济学理论,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入手,深入探讨了造成区域经济内部差异的因素——区域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首先,对区域性核心城市和辐射带动的内涵做了定性阐述,并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等,对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机理即内涵、动因、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次,结合已有文献研究,以本论文所论述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构建了包括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潜力和实力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条件广义方差极小法对初选的指标进行了定量筛选。再次,对目前使用广泛的几种综合评价模型的原理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域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分解,从城市综合实力、空间经济联系、经济结构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两市更有效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图文】: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


过自主创新的推进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开辟新的辐射黄河流域的发展增长极,力争使其进入国家战略。基于此,本论文将与该经济区在地理位置上联系紧密的滨州市也纳入研究范围,并称之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其地理区位及范围见图5.1。图5.1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图 Fig.5.lShanDongPeninsulaloeationalmaP

生产总值,山东省,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


图5.22009年山东省17地市生产总值构成Fig.5.2ShanDong17cities’GDPstrueturein2009(3)核心城市的主导性不断强化核心城市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济南、青岛两市分别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中西部和东部的核心城市。其中,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的行政中心,位于山东省的中部,适中的地理区位有利于集散省内的资源要素,虽然无海运之势,但交通便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此相比,青岛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山东省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时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中国大陆沿海第三大集装箱大港,一直是引进技术和产业技术升级的辐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是吸纳国际资本、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的有利条件。两市的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外经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两市GDP总量合计达到8241.73亿元,占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总量的35.2%,财政收入占43.6%,,利用外资额占5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崇献;北京与上海经济辐射能力差异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3 王德;日本城市空间演变过程理论与实证研究──评介石水照雄主编的《城市空间体系》一书[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5期

4 王德;评介富田和晓的《大都市圈的结构演变》一书[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5 胡建新,张元萍;发展京津都市圈外向型经济的若干构想[J];东北亚论坛;1996年04期

6 任宗哲;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结构关系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7 杨家文,周一星;通达性:概念,度量及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8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9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10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2 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冯先宁;城市经济聚散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7年

6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全超;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吴玉菡;宁波区域经济辐射效应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9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89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