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21:43
【摘要】: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和谐的体现。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的前沿阵地,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出现了恶化,研究江苏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对江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介绍了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基本概念,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分析江苏省经济现状和环境现状基础上,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环境质量指数与经济实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进行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根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分析2002—2006年江苏省经济实力、环境质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并利用GM(1,1)灰色关联模型对江苏省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了预测。最后阐释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出现失调的原因与问题所在,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时间角度分析,江苏省各城市以及江苏省总体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环境质量在不断改善,环境与经济协调度逐渐增大,不断趋于协调,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在不断提升。 (2)空间角度分析,江苏省经济实力指数表现为南北方向上“两端高,中间低”,东西方向上“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出南北方向上“两端低,中间高”,东西方向上“东低西高”的空间格局。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苏南高于苏北,高水平协调发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苏南,失调发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较差地区,研究时段内协调度重心表现出不断“西进北移”的特点。 (3)江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是经济方面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推进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环境方面要提高环保意识,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加大环保投入,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图文】:
经济实力发展指数不断增加,经济相对较发达类的城市个数逐渐增多,表现出江苏省各城市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分布情况也有所变化,从各年份1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变动状况可以看出(见图5一1),经济实力指数有所增加,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均有所提升。图5一 12002~2006年经济实力指数变动图(2)空间角度分析江苏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实力指数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苏南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高于苏北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经济实力表现为苏南好于苏中,苏中好于苏北的空间布局形态。总体上表现为南北方向上“两端高,中间低”,南部“环太湖,沿长江”地带经济实力指数较高,,北部徐州是苏北中心城市,铁路交通枢纽,经济实力指数也较高。东西方向上“东高西低”,西部宿迁、淮安两市由于19%年才分离单独建市,经济实力远远低于其他城市。利用每个城市2002一2006年的平均经济实力指数值进行综合排序
泰州和淮安市也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类。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至图5一2经济实力三大集团 2002~2006年江苏省13个城市经济实力指数分布图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X321
本文编号:2692108
【图文】:
经济实力发展指数不断增加,经济相对较发达类的城市个数逐渐增多,表现出江苏省各城市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分布情况也有所变化,从各年份1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变动状况可以看出(见图5一1),经济实力指数有所增加,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均有所提升。图5一 12002~2006年经济实力指数变动图(2)空间角度分析江苏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实力指数的空间格局,表现为苏南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高于苏北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指数,经济实力表现为苏南好于苏中,苏中好于苏北的空间布局形态。总体上表现为南北方向上“两端高,中间低”,南部“环太湖,沿长江”地带经济实力指数较高,,北部徐州是苏北中心城市,铁路交通枢纽,经济实力指数也较高。东西方向上“东高西低”,西部宿迁、淮安两市由于19%年才分离单独建市,经济实力远远低于其他城市。利用每个城市2002一2006年的平均经济实力指数值进行综合排序
泰州和淮安市也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类。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至图5一2经济实力三大集团 2002~2006年江苏省13个城市经济实力指数分布图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X32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2期
2 张欢;苗红;;宁夏旅游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关系定量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瑞玲;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飞飞;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李娜;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2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