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研究及政策选择
发布时间:2020-06-04 01:42
【摘要】: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尤其以区域贸易安排(RTA)引人注目,其数量迅速增长。到2002年,在WTO中作了通报的RTA已多达250余个。目前,区域贸易安排作为一种潮流几乎波及了整个世界,平均每个WTO成员参加了5个RTA。在位居全球GDP前3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27个参与了自由贸易协定。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不仅滞后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而且与地区经济实力的发展不相称。东亚国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已经着手加快区域贸易安排的进程。 2001年11月,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5月,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并于11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已初现雏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关系到两方的经贸发展与政策实施,而且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全文以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的经济学价值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必要性、可能性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必要性、可能性的实证分析,运用大量的客观数据证实了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从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进行了创新,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同为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盟也可以成功地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接着又运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双边贸易综合互补系数这三个指标重点考察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创新,运用创新后的双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竞争优势,得出同为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盟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严重竞争关系,而是双方都有优势产业,中国和东盟之间是一种竞合关系。通过以上研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方优势产业的政策选择及合作领域指明方向。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方法,希望本文能对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和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作出一点有益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14.4
本文编号:2695694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14.4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2 潘赛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5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