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高速公路改扩建模式及交通分流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07:55
【摘要】: 交通网络是区域地理空间的骨架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又引导和推动着区域空间结构的再调整及社会经济的新发展。交通网络,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区域地理空间单元相互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速公路改扩建就是这个发展规律的直接体现。 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模式和标准决策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区域空间演变和经济发展理论出发,论述了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交通运输供需均衡机理,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区域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和道路改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揭示了公路交通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基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灰色规划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了区域交通用地的合理规模,结合区域总体规划,,论证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模式;基于交通流理论体系,分析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机理和设计理念,探讨了高速公路车道数与行车速度以及服务交通量的关系,提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标准。 周密完善的交通组织方案和管理体系是高速公路改扩建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区域交通网络构架的基础上,基于交通规划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对区域公路网进行了分层次、分地域的交通分流,为制定交通保畅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交通现状调查、路网分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具体地制定了针对性的现场交通组织方案,采用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了科学评价和调整;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分析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主要原因、影响范围、行为机理和影响程度,采取工程、经济和交通管理措施,改进交通运行环境和条件,提出施工期间交通管理体系,为区域交通的安全、畅通运行提供根本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图文】:

通车里程,高速公路,历年


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主要县市”的全国性公路主骨架网络,将连接全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国家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重要对外口岸等。目前国家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加快形成,具体情况如下〔6〕(见图1.1)。图1.1我国高速公路历年通车里程1.1.2问题的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短短的20多年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层次和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提升了交通运输整体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速公路建设布局不平衡,在区域之间表现为东、西部地区存在东强西弱的明显态势,区域内部表现为路网等级、结构层次不合理,过于依赖干线运输;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前期建设资金短缺,部分高速公路配套设施不全,缺少必要的管理设施(如监控系统)

线图,区域行政,陕西关中,交通网络


广域分布的圈层空间结构。城镇群内圈是以综合产业为主的西安都市圈;外围为交通轴线上具有发展新型制造业能力的宝鸡、渭南等城市;关联圈层是传统制造业和部分新型制造业混合发展的中小城镇(图2.2)。 ......辐射线 线 .......纵向线 线图图-如;,J线 线一 一联络线 线例例—关中环线」 」一 一国消 消 ---省道 道图 2.2陕西关中区域行政及交通网络图2、关中区域发展战略关中区域位于西部大开发依托的最重要交通干线亚欧大陆桥上,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区域内城镇连绵、产业密布,具有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潜能。可依据核心一边缘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非均衡发展理论,制定发展战略: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撞宝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以高新技术和星火产业为特色的经济体系,最终实现关中都市连绵带目标。(1)区域空间结构关中区域的未来应以“两核·一主轴·五次轴”为主骨架构筑空间发展格局。①“两核”:指以西安、咸阳两个大城市一体化构建的大西安都市圈为关中城市群的“主核”;以宝鸡为中心的关中西部产业区为关中城市群的“次核”;②“一主轴”:沿陇海铁路和GZ45撞关至宝鸡高速公路建成城市密集地带;③“五次轴’,:银()!1)武(汉)西部大通道关中段;GZ4O京昆高速公路关中段;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U418.8;U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志勇;阚叔愚;;新建铁路用地优化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2 王万茂,李俊梅;城乡一体化与土地利用组织[J];城市研究;1999年02期

3 赵延峰;陈艳艳;罗铭;;城市交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年04期

4 陈香红;;基于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浅探——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23期

5 冯志佰;周冠夫;张革红;;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J];规划师;2008年12期

6 南秋彩;;基于土地利用的停车需求预测[J];内江科技;2009年06期

7 陈琦夫;;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导向作用研究[J];广东科技;2009年16期

8 余杰;田宁宁;陈同斌;钱靖华;;污泥农用在我国污泥处置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给水排水;2010年S1期

9 ;山区耕作园田化的旗帜[J];人民黄河;1959年02期

10 吕维娟,杨陆铭,李延新;试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J];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进洲;;地质环境对我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浅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李蓓蓓;叶瑜;;东北过去300年耕地重建数据与国际数据库对比[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喻逢春;;当前土地利用中违法行为发生的思考[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5 杨波;;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陈剑;;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韩毅;;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建设用地发展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千红;王冲;;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解决办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丘君;陈利顶;傅伯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祥明;我国将建用地逐级考核制[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张潇琳;南京严把用地项目预审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记者 李铁兵 通讯员 冯战平 王雅云;鹿泉“腾笼换鸟”实现腾挪土地利用最大化[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朱震晓;土地利用强调“计划经济”管理[N];安阳日报;2007年

5 记者 田春华;农村土地利用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记者 顾海洋;贵阳土地利用修编总规通过审定[N];贵阳日报;2006年

7 王立彬;《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N];中国信息报;2008年

8 市国土资源局苏仙分局 李见秋;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探讨[N];郴州日报;2009年

9 郑們們;落实“双保” 规划未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兆汝;土地利用协调引领中国健康城镇化[N];中国建设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军锋;乌兰布和沙漠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郭碧云;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MOIWO, JUANA PAUL;土地利用对地下水补排影响的时空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7 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8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于兵;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和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唐远彬;土地利用更新的联动机制与增量提取[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晓;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D];西南大学;2010年

2 章伟伟;崇明东滩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预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陶健;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南屯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檀迎娟;基于GIS的峰峰矿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刘青柳;基于遥感的邯郸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丽娟;长春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郑富强;四川省眉山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婉丽;1991-2006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吕建树;济宁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雪强;恩平市产业转移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4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04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