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吉地区物流节点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7:31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技术变革的不断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个性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改进服务和降低成本的压力。物流对企业在当前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激烈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在市场中也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涵义。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而且正处于有利时机,但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只有采取切实措施,消除障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把现代物流产业真正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论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物流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力争通过研究手段和研究思维的创新,实现理论成果的创新。文章的前两章为论文的准备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目前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节点体系的关系。文章后两章结合长吉地区的具体情况,对长吉地区发展区域物流体系的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并系统提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长吉地区发展区域物流体系的战略思路。
【图文】:

构成图,区域物流,节点体,构成图


区域物流节点体系构成图

区域物流,协同关系,区域经济


图 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关系 Figure2.Regional log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es .2 区域物流节点体系的经济价值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经济系统是由区域产业发展形成的。区构组成部分可划分为三大产业:①地区专门化产业相当于比较优势产业 ②与地产业直接协作配合的产业 ③具有区内意义的产业。一个区域首先要选准比较优行重点建设,,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围绕核心根据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其它产业的发展顺序。上述第二类产业构成核心外的第一圈层,其发展规模、能与核心产业协调。上述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结构部门构成第二个圈层,其发展度尽可能同上述第一、二类产业的发展相协调.现代物流业是区域有重大意义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秀月;张梅青;;区域物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3期

2 刘立霞;;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李冰漪;;打造京津冀一轴两翼多节点模式——专访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J];中国储运;2011年07期

4 海峰;郭强;邵校;;轴辐式区域物流服务网络的协同机制与模式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09年02期

5 隋博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集群物流系统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1年3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栾贵勤;王瑞凯;;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得志;谢如鹤;罗荣武;;区域物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桂寿平;朱强;吕英俊;桂程飞;陆丽芳;;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算法分析研究[A];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得志;谢如鹤;;湖南省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A];第三次全国城市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5年

5 马汉武;王建华;黄贤凤;;区域配送中心优化及敏感性仿真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得志;谢如鹤;罗荣武;;物流园区布局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敏;;交易成本最小化下的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园区建设[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薛富智;李晨;;以大型铁路物流园区为推手的新城规划探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峰;区域物流系统规划意义大[N];国际商报;2001年

2 九江学院 张平;建设生态经济区要优先开发物流业[N];九江日报;2010年

3 胡敏;做好现代流通这篇大文章[N];经济日报;2003年

4 时报记者 胡光华 邓敏雯;两岸物流商机突显 闽企期待入台发展[N];福建工商时报;2009年

5 谢平涛;广州物流 横看成岭侧成峰[N];国际商报;2002年

6 首席记者 张守梅;大架构之下:牡丹江的定位与选择[N];牡丹江日报;2011年

7 首席记者 吴晓松;云南最大物流园区晋宁开建[N];昆明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张文东 王晓东;双楼港物流园建设启动[N];徐州日报;2010年

9 向志强 吴小康;中国-东盟物流发展需“统一行动”[N];现代物流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晗熠;区域物流系统及轴—辐网络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杨晓雁;区域物流系统效应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况漠;基于TEB演化机制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薛辉;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肖卓;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邵扬;物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岳峰;不确定信息环境下区域物流能力柔性规划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

9 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张得志;物流园区演化机理与布局优化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长吉地区物流节点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秀月;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物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中华;区域物流系统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周婷;区域物流系统成本控制方法与途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丹;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监测体系设计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吴念蔚;柳州物流系统的供需均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谈丽萍;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徐燕;区域物流系统的信息平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崔洪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物流绩效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赵枫;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粮食物流体系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9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09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6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