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4 10:23
【摘要】:信息化和区域化既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环境。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推动了城市的不断演进。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母体,深受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区域中的城市越来越离不开区域的发展,区域城市与城市区域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样,信息化也为解决当前面临城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用区域思维来谋划城市发展,用信息手段来实践城市建设。基于上述原因,论文在深入研究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城市现存问题和及发展趋势,从三个方面对城市规划的响应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 论文共分为八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诸论,第二、三、四章为基础理论探讨,第五、六、七章为具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最后一个章节为论文的结论部分。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及区域面临的发展困惑,并探讨如何走出困惑的途径,进一步提出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本章节从整体上构思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主要从时代发展、区域演变、城市规划等方面介绍、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而为后面理论体系建构打下基础,增强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章主要从基础理论角度研究了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作用关系。城市与区域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城市规划必须要具有区域思维,只有基于区域的城市规划才能切实地引导城市区域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主要从理论角度研究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创新的升级、传统理念的提升等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区域演化,流的空间、网络区域、区域空间、学习型区域等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章主要从网络区域角度研究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响应。适应网络区域发展,需要进行全国层面的空间综合性研究,以构建和谐的网络框架;加强次区域层面的协调性研究,促进各类设施、功能、空间等网络的有序形成,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实施城乡间一体化规划研究,提升网络区域节点的辐射功能。 第六章主要从网络空间角度研究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响应。通过城市规划手段的信息化、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系统与UPMIS的建设,可构建高效的城市规划支持信息系统,辅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从而真正实现城市规划的高效化、人本化和科学化。UPMIS是城市规划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集成了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多样化功能,是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信息化急需建设和完善的信息系统。 第七章主要从学习型区域角度研究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响应。智慧城市是一个多元智慧化的概念,涉及到城市产业、生活服务等城市物质环境全面的信息化,当然也离不开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新加坡“智慧国2015”的成功计划和实施告诉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资讯通信业支撑,更需政府、民众、企业长期的坚持和合作。 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对文章做了基本结论性的阐述,对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进行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U984
【图文】:

示意图,系统结构,城市区域,区域管制


城市网络与区域融合一体化模式图3一2城市与区域交互作用的三大系统(一)城市区域系统城市区域作为描述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空间组织形式的概念己经存在了近百年,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在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关联。该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生态和规划学家格迪斯(Geddes), 1915年他研究了英国伴随工业化城市快速扩张的现象,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将工业城市快速扩张导致诸多功能及其影响范围超越边界,而与临近城市交又重叠的地区称为“城市区域”。到了20世纪60年代,迪金森(Dickinson)将“城市区域”概念发展为“城市功能经济区”,强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以及腹地与城市之间的功能与经济联系。90年代以来,国外在区域规划和区域管制的探讨中也常常使用“城市区域”的概念

空间结构,区域图,形态结构,功能结构


延安路一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上海商务走廊。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各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热情。、区域空间结构(一)功能结构网络化域形态功能结构主要表现在功能结构和形态结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一式、点轴式、网络式三种结构形式。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或“集聚极”。点轴式空间结构,指区域中有不轴线,它们相互连接与否成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网络式空点与点之间会有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通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就构成空间结构。值得指出的是,三种结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联系互转化的,如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是点轴系统发展的最终结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广斌;范美燕;王捷;张文娟;;“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郁璐霞;;虚拟空间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夏朝旭;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佳佳;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2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12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a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