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

发布时间:2020-06-21 04:48
【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地理、城市经济学等)指导实践的方式,由轻到重的笔法,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观点,使文章整体具有可读感、新鲜感。文章的写作方法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对待所有的理论和实例。 增长极的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从60年代起,它作为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观点颇受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采用增长极战略的不计其数,就发达国家来说,众所周知的例子有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工业综合体的组建,联邦德国提出的包括总数达48个中小城镇的“联邦增长极方案”,美国阿巴拉契亚增长中心规划,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增长极战略等,此外像荷兰、比利时、瑞典等许多西北欧国家都采取了这种政策。其中,自然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虽然它们同我国的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但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 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对增长极理论做过较为激烈的讨论,批评之声络绎不绝,认为它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种经济相对落后、封闭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界对增长极理论又产生极大的好感,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理论界又重新掀起了讨论的高潮,许多文章都大肆宣扬增长极理论,增长极这一名词屡见于各种报章杂志。专家们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极,而不能象撒胡椒面似的全面铺开,中央有限的投资应有重点有策略,在形成核心增长点后,逐步带动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状况仍然落后,但它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大有改观。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增长极理论指导西部地区实践已渐显可操作性,受到理论界的喜爱势所必然。但可惜的是,许多专业文章对它的介绍点到即止,真正深入下去的甚少。本文针对这一空白,从西部开发战略的高度大胆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培育增长极的路径。主要包括如何培育、培育什么、由谁来培育WP=3等关键性问题,其中贯穿了旁的许多理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造、城市体系的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长均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前言主要记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意义和方法、思路以及创新之处。 本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增长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增长极理论,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普通意义上的地理空间。他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后来,佩鲁的继承者对理论加以延续并扩展,强调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即把增长极视为城市单元。佩鲁及其继承者的理论都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和加以防范的地方。我国理论界从90年代初引入此概念,提法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两种含义:(1)经济含义上特指某组推进型产业;(2)在地理含义上特指区位(即核心区、城市)。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区域内部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部增长中心本身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增长极的优先增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介绍完理论后,笔者还对该理论的两个重点名词——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图例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培育增长极必须重视的是扩散效应的发挥。这样,使第一章的内容并不流于形式,而是深入增长极理论的实质,同时也为分析下面几个部分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铺垫。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我国建国后曾出现的培育增长极的措施,明确提出它的不足之处。我国西部地区在建国后曾掀起了西部投资的热潮,政府人为地在西部地区建立起所谓的经济增长中心,如攀钢、包钢等,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增长极模式,但也是希望通过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来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事与愿违,这些以重工业为主、计划性强、封闭的经济增长中心并没有起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龙头作用,反而成为历史的包袱并为西部地区后来的发展埋下隐患,使西部经济增长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在西部大开WP=4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史为鉴,在尽量避免重蹈覆辙的同时,也尽力消除历史遗留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失衡、城市体系不完整、政府计划性过浓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本文第四部分力图解决的。本部分采用历史的比较的手法,使文章具有前后联系,承上启下的意味。 本文第三部分通过借鉴意大利和美国的正反两个典型实例,归纳出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并导出增长极培育的总体方向。意大利和美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但通行市场经济体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同样存在南北或东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意大利在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时候,以产业(重化工业)增长极的培育为主,忽视其扩散效应的发挥,从而不能承受经济结构转换的冲击,增长极实践以失败告终,它一度成为我国理论界批判增长极理论的一大矛头。与此相反,美国在培育增长极的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健;;西藏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应用分析——经济增长极的培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旭;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夏琴;县域增长极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子珍;资源禀赋、能源增长极与大关中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董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张丽;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增长极作用分析[D];河北大学;2008年

6 曹小琴;论中国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培育[D];浙江大学;2010年

7 周晶晶;新疆经济增长极的选择与培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3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23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c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