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12:39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受到重视。在我国,很多地区把现代物流业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物流园区尤其受到了重点关注。湖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湖南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落后,要想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湖南的经济腾飞,就必须加快湖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工业产业集群,而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工业产业集群的建立又必须依靠现代物流的支持,因此湖南省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措施,即以工业化带动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战略思路,在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中,要跳出就工业抓工业的老路,走以现代物流产业推动工业产业化水平之路。在物流环节上下工夫,提高物流效益、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从根本上增强湖南工业企业竞争力。 除此之外,湖南省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两型城市群,建立新型工业产业集群带动湖南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因此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现代物流的服务水平成为促进湖南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的瓶颈和关键点,所以加快建设湖南省核心物流园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园区发展规划进行分析研究。 建设物流园区的主要使命并不仅仅局限于园区内企业物流服务的具体运作,而是通过园区建设建立起长株潭地区乃至是湖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平台与运作基地,积极引导和扶持该区域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并依托园区的基础设施与政策环境条件,建立起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省区域内现代物流运作、组织和信息管理的系统框架,以推动湖南经济的发展。 物流园区的建设,将有效引导和转化长株潭地区潜在的物流需求,提高该区的物流服务和供给能力水平,有利于对物流资产的整合利用和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有利于行业自律与良性竞争,为降低物流交易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效率提供有益的尝试与实践,有效扩大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形成对物流服务企业活动的规范化与积极引导。 因此,本人针对城市与城市群区域联系基础上的物流园区建设问题,运用了物流学、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群发展学以及生态学的观点,把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物流发展推动城市、城市群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物流的发展的视角,全面地、科学地论证物流园区的建设对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持续性。并且提出了城市群区域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的战略及运作规划,为物流园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U984.13;F259.2
【图文】:

城市群,系统空间


作用越来越重要。区域空间发展中存在着由自然联系、经济联系、人口运动联系、社会联系、服务传输联系、信息联系以及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等组成的错联系网。这恰好是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的本质特征,就我国目前城市群来说,自然联系己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成为城市群区域联系网的基础和最普遍的联系是经济联系、人口运动联系。伴随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级,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提升,服务传输联系被持续强群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互作用联系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信息联系正以超常规的速度、跳。随着城市群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生活的众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以及居民素质的提高,我国的政治、行联系将会为城市群的区域联系提供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腹地,南京,范围,珠江三角洲


影响程度(联系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强影响区即近郊区、次强影响区即远郊县、一般影响区(包括镇江、扬州和湖南省的部分地区):间接腹地为半径150kin的区域(如图3一3)12,]。图3一3南京腹地联系范围(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12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各种网络发展迅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移动规模大、速度快,城市与农村联系紧密,使得整个区域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单元。珠江三角洲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核心地区。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具有地缘、亲缘优势,在国内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特区政策,外资大量涌入,“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相结合,经济迅速腾飞,农村劳动力较早实现非农业化,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从廷;;论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2 董志毅;彭语冰;彭峥;;机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国际金融;2007年02期

3 张火军;;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5年S1期

4 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5 白占辉;;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6 Denis Dessus;陈尧;;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展馆——多中心城市群[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年02期

7 李杰;刘露;;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西部大学城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朱长征;;国际陆港发展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9 于欢;魏连雨;曹毅;;河北省域城市群共同物流联盟稳定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杜纯布;;我国高铁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发展问题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旭东;;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3+5”城市群为背景[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传清;李群峰;;促进中部崛起的区域增长极战略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气象服务在城市群发展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5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姚士谋;;城市群发育机制及其创新系统——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出版有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鞠立新;;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徐连捷;张红岩;张戈;;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群协同发展优化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志成;管驰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城市群集聚效应的比较研究——以长三角、武汉城市群及川渝城市群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陈健;尹长林;黄军林;;“轨道机遇”下的城市商业中心扩张机制及其特征研究——以长沙城市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申;大力建设城市群 提速区域经济发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首席记者 徐朝晖邋通讯员 邵振红;浙中崛起成为省内第三股增长力量[N];金华日报;2008年

3 特派记者 林晓莺;铁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N];人民铁道;2010年

4 本报记者 徐鲁鹭;魅力之旅 扬帆启航[N];厦门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崔楠;呼包鄂:正在崛起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6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易诚;中原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意义及可选择的金融服务举措[N];金融时报;2009年

7 记者 徐和平;三市长展望“宜荆荆”城市群[N];湖北日报;2010年

8 爱立信公司商业咨询部 杜敏;无线城市群建设初探[N];通信产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海楠;同城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记者 刘萍 李书p

本文编号:2733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3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