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长三角北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想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6-30 18:10
【摘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也被列入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来,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三角也并非高枕无忧。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度走在长三角的前列,目前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表明,京津冀区域的后发优势极大。放眼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得长江三角洲加快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更为迫切。 在长三角的地理版图上,居中的上海像一只龙头,而宁波与南通分布在龙头的南北两翼。有人把这种格局称为“一体两翼”。“长三角北翼”,即是指以南通为中心的长江以北的南通、泰州、扬州一线,以及向北延伸的盐城、宿迁、连云港一线的整个苏中苏北地区城市群。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为中心的浙北城市群形成地理上的对称。 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和长江天堑的天然阻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等因素,长三角北翼的相对发展滞后,成了长三角发展的“短腿”,它们地理上与以宁波为中心的长三角南翼形成对称,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却无法对称。这样的不平衡状况极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而恰恰是这样的现状,给长三角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可能。因而,围绕长三角北翼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研究也就具有更大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论文分析了长三角北翼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成因,有近代以来的兵灾、水灾等等历史的成因,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欠帐,以及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等现实原因。在把握住这样的基点的前提下,对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长三角北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得失进行了分析,并进而对长三角北翼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展望,对长三角北翼近年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长江一线的全线贯通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长三角北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规划先行、呼应长三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及在“市场之手”推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之手”,协调“长三角”及北翼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等基本对策。并明确提出这样的路径设计:根据现有基础优势、资源环境条件、区位开发潜力,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走向,集聚区域优势,集中重点开发区域,发挥最大带动效应,形成“增长极”,夯实发展基础。重点遵循“烘托崇明,突出南通,扩容入籍,沿海合作,错位经营,培植集群,高效农业,节约友好”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文中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金色海岛”概念,将崇明岛置于长三角发展及长三角北翼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位置,重墨强调了南通在北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节点地位。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给了长三角北翼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和巨大的压力,长三角北翼自身的基础设施改进,特别是长江下游一线的全线贯通,以及长三角北翼人民奋发向上,共创长三角辉煌的激情,则成了它得以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大中国和长三角高速协调发展的滚滚车轮下,长三角北翼将与南翼比翼奋飞,她的未来将是光辉灿烂无比美好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必定;;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J];江淮论坛;2008年04期

2 戴宾;;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1期

3 余静;;浅谈区位发展理论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0年01期

4 孙承平;李鲁静;王东升;;区域规划、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2010年“十二五”区域规划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7期

5 蒋威庭;黄德球;;试论县级规划发展战略研制的理论和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1987年03期

6 廖丹清;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和区域发展战略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7 隗斌贤;浙江省跨世纪能源总量及结构平衡战略研究[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8 陈大鹏;城乡融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大西安都市区的构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王正刚;关于辽宁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思考[J];侨园;2005年04期

10 陈自才;侯仁勇;;基于生物群落原理的区域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俊卿;;著名学者费孝通、厉以宁、张顺江等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新思路[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2 王慧炯;李泊溪;;系统工程与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科学初探[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3 朱孔来;;对事关烟台未来可持续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建涛;王发曾;;大都市区化对我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启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邓宏兵;;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是投资环境创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大海;孟凡涛;柳晓冰;马林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基于科技创新系统建设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沈正平;储胜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曹广忠;刘涛;;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陈兴鹏;王静;秦宏毅;张子龙;王雨;;甘肃省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徐加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展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辛建平 记者/多杰彭措;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N];青海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周远;科学发展成大业[N];河北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忠德;谈思路谋发展 为兰州又好又快发展献策[N];兰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马骁;抢抓机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庆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N];陇东报;2011年

5 记者 黄元章;省委巡视组考察环三战略实施情况[N];闽东日报;2009年

6 记者 燕澜月;CPI涨幅确保控制在3.5%[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7 记者王聪;省政协召开第十七次主席会议[N];民主协商报;2010年

8 逯向军;陇海之春[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海 郝彦鹏;一线两厢:区域发展战略构想[N];河北日报;2004年

10 记者 张骁骏;苏志希夏红民在我市代表团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N];陇东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锋;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崔海潮;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中心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吴涛;辽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6 胡仁霞;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何光汉;区域空间管治下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杨贺;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其调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渲;长三角北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想与对策[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刘逸涵;区域发展战略路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盛祖淳;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丁晓芳;我国保税区的多样性及其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D];东南大学;2006年

5 尤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冯月玲;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武永胜;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8 赖剑玉;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9 张雪峰;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奚琳;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5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5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