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带状城镇群发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志士,李应中,罗其友,陈庆沐;开发黄河上游水资源建立农业商品基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年06期
2 王承善;;这就是黄河吗?[J];走向世界;1997年04期
3 王蓬;;黄河古渡越天险[J];丝绸之路;2010年19期
4 蔡晖,李和郑;黄河上游首见特大娃娃鱼[J];经济世界;1994年06期
5 丁耀诚;;拼搏奉献创奇迹 改革开放造辉煌——黄河上游龙-青河段水电建设回眸[J];中国勘察设计;2009年04期
6 周建民;;合理利用黄河上游水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7 苟慧智;汪波;;中国水电开发调查黄河上游之综合篇 天上来水化电能[J];中国三峡;2010年01期
8 张一帆 ,马正明;黄河上游的水利资源与开发[J];兰州学刊;1985年05期
9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J];青海政报;2001年02期
10 ;青海预计2020年前基本完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任务[J];中国电力;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光敏;;新形势下促进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思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冯建英;柯晓新;;黄河上游径流量的长期演变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钱云平;范文华;林银平;;黄河上游泥沙特性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4 顾明林;魏巧莲;;黄河上游区河流水质特性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宋臻;;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A];第五届水能规划及动能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朱云通;王洪彦;孙洪保;;黄河上游水文技术装备现代化途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罗西北;;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及开发利用[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8 宋臻;;关于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若干构想[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孙汉贤;方润生;;黄河上游水电站效益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宋臻;;关于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若干构想[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宏伟;黄河上游每年涌进数百万吨工业污水[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裴勇;黄委组织协商二○○八年黄河上游水调工作[N];黄河报;2008年
3 郭志云 戴随刚;青海加强黄河上游增雨[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星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装机容量翻番[N];青海日报;2008年
5 锁贺祥;加快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徐彬;全球变暖导致黄河上游枯水危机?[N];南方周末;2005年
7 记者 杨世智;黄河上游三角黄金运输线启动[N];甘肃日报;2006年
8 黄先禄;托起太阳的事业[N];学习时报;2006年
9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 陆启洲;合理有序开发黄河上游水电 促进我国西部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摘要)[N];中国电力报;2008年
10 东新;黄河上游的新兴工业城[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雪花;河川径流演变规律的挖掘与识别技术[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张硕勋;大众传播与黄河上游藏区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张惠;黄河上游灌区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平衡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鸣骥;黄河上游带状城镇群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夏忠;黄河上游梯级水电滚动开发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3 钱华;河流水库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黄河万家寨水库为例[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4 陈朋成;黄河上游干流生态需水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超;黄河上游龙、刘两库汛期入库径流量中期预报方法比较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6 杨小飞;黄河上游甘南湿地保护的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7 马新成;黄河上游秋季对流云降水特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李娟;黄河上游人工增雨期间云物理观测和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李文江;黄河上游梯级水电效益分析及增强竞争力实践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朱晓汀;黄河上游及其邻近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类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6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6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