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黄河上游带状城镇群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10:43
【摘要】: 城镇作为人类活动强度最大,方式最为先进的生活类型载体,在地 表空间上已经逐渐趋于群体化。这种群体化的城镇密集区域,在多种复 合联系基础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特征突出的 城镇有机系统—城镇群。城镇群或都市连绵区在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沿 海地区已普遍存在,但我们认为在不发达地区区域内部,由于区域复合 优势条件束在局部地区的集合,也同样存在着特色鲜明,职能相对强大 的城镇群体系。 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多个城镇密集区或城镇群,黄河上游地域 内就呈现一种特殊类型的城镇群结构雏形,即一条绵延近1400公里长的 以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完善的交通设施、众多的人口及经济的相对发达 为组成要素的带状城镇群雏形。 在通过对这一带状城镇群雏形态的范围界定,发展条件探讨的基础 上,以多种区域及城市发展理论为指导,对黄河上游带状城镇群进行了 区域城市化的分析及预测、城镇和城镇群形成过程、形成机制的剖析以 及城镇群空间结构组织和发展构想的研究。初步认为,这一带状城镇群 是以三个城市经济区的链环式嵌套结构构成城镇群基本的空间组合特 征,但目前这一嵌套结构只是以虚链环式的形式存在。如能在“西部大 开发”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便捷、 快速的交通设施构成快速交通廊道,加快三个城市经济区的建设,兼顾 外围交接地区的发展。最终将会在西部地区形成一条以黄河水资源、快 速交通廊道为基轴,以文化的多元性、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社会经济的 特色性和发达性为基本特征,以带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 文化、信息的快速流动为联系基础的辐射功能强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高的带状城镇群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志士,李应中,罗其友,陈庆沐;开发黄河上游水资源建立农业商品基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9年06期

2 王承善;;这就是黄河吗?[J];走向世界;1997年04期

3 王蓬;;黄河古渡越天险[J];丝绸之路;2010年19期

4 蔡晖,李和郑;黄河上游首见特大娃娃鱼[J];经济世界;1994年06期

5 丁耀诚;;拼搏奉献创奇迹 改革开放造辉煌——黄河上游龙-青河段水电建设回眸[J];中国勘察设计;2009年04期

6 周建民;;合理利用黄河上游水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7 苟慧智;汪波;;中国水电开发调查黄河上游之综合篇 天上来水化电能[J];中国三峡;2010年01期

8 张一帆 ,马正明;黄河上游的水利资源与开发[J];兰州学刊;1985年05期

9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J];青海政报;2001年02期

10 ;青海预计2020年前基本完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任务[J];中国电力;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光敏;;新形势下促进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思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冯建英;柯晓新;;黄河上游径流量的长期演变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钱云平;范文华;林银平;;黄河上游泥沙特性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4 顾明林;魏巧莲;;黄河上游区河流水质特性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宋臻;;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A];第五届水能规划及动能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朱云通;王洪彦;孙洪保;;黄河上游水文技术装备现代化途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罗西北;;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及开发利用[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8 宋臻;;关于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若干构想[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孙汉贤;方润生;;黄河上游水电站效益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宋臻;;关于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若干构想[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宏伟;黄河上游每年涌进数百万吨工业污水[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裴勇;黄委组织协商二○○八年黄河上游水调工作[N];黄河报;2008年

3 郭志云 戴随刚;青海加强黄河上游增雨[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星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装机容量翻番[N];青海日报;2008年

5 锁贺祥;加快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徐彬;全球变暖导致黄河上游枯水危机?[N];南方周末;2005年

7 记者 杨世智;黄河上游三角黄金运输线启动[N];甘肃日报;2006年

8 黄先禄;托起太阳的事业[N];学习时报;2006年

9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 陆启洲;合理有序开发黄河上游水电 促进我国西部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摘要)[N];中国电力报;2008年

10 东新;黄河上游的新兴工业城[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雪花;河川径流演变规律的挖掘与识别技术[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张硕勋;大众传播与黄河上游藏区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张惠;黄河上游灌区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平衡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鸣骥;黄河上游带状城镇群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夏忠;黄河上游梯级水电滚动开发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3 钱华;河流水库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黄河万家寨水库为例[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4 陈朋成;黄河上游干流生态需水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超;黄河上游龙、刘两库汛期入库径流量中期预报方法比较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6 杨小飞;黄河上游甘南湿地保护的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7 马新成;黄河上游秋季对流云降水特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李娟;黄河上游人工增雨期间云物理观测和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李文江;黄河上游梯级水电效益分析及增强竞争力实践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朱晓汀;黄河上游及其邻近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类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6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6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