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02 08:24
【摘要】: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核心,主要通过建立纵横交错的交互式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互联网络普遍化。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被称为网络经济。面对蓬勃兴起的网络经济浪潮,人们纷纷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定理和原理进行重新审视,其中,网络经济对以空间差异性为基石的区域经济的影响问题也受到普遍关注。网络经济给区域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革?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存在和运行可能会出现什么局面?不同类型的区域又该如何面对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经济研究在不能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时期,发展并充分利用网络经济,是我国坚持新的发展观,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现实途径。 本文在界定网络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存在及其运行的新形态和新特征,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不同类型区域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利用网络经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模式、路径和对策建议。 从内容上看,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是理论分析部分。在对网络经济及其相关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经济的兴起对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区域经济理论带来的若干影响,阐释了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系统及其运行的形态和特征;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章。主要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各种类型区域如何利用网络经济谋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研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究方法上看,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网 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特征及其运行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本文首先阐释了网络经济科学内涵和发展历程。在概括国内外政府机构、 学者以及企业界对网络经济认识的基础上,阐发了网络经济的科学内涵和经济 学特征,对“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在 此基础上,勾画了发达国家从网络到网络革命再到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论文 认为,网络经济的产生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应用,为 经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提供快捷和便宜的统一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 都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之上。它是由提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的产业群 和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种种经济活动构成的产业集合体。网络经济,并不狭义 地指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服 务的产业,即常说的信息技术产业,它还包括计算机网络与传统产业的普遍结 合和广泛渗透所产生的许多新的经济活动和产业部门。 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空间的角度探讨经 济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维来考察,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 他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兴起,无疑将对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 基础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总结当前学者关于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础争 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客观基础仍然存在的观点,对网 络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存在的特征和表现进行了剖析,指出网络经济条件下区 域经济研究面临的新课题。论文概括了不同学派学者关于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 存在基础的影响的各种论争,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论文将众多的争论概括为“温和派”和“激 进派”两个类别,指出,网络经济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和观念改变着人类社会活 动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它的兴起,无疑将对以空间差异性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产 生重要影响。因此,看不到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石的影响是不符合实际 的。但是,无限夸大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存在基础的冲击,认为互联网络条件 下区域经济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论文坚持认为,网络经济的兴 起,为区域经济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背景,在此背景下,空间差异性不仅 一2一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仍然客观存在,而且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性与分散性以及 空间距离成本属性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网络经济的兴起,没有否定区域 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却为区域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区域经济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系统。网 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系统要素及其结构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网络的兴起和 发展,对区域经济运行带来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文章论述了网络经济背景下 区域经济构成要素,包括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在流动、组合、功能上的新变化 和新特点。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兴起使经济发展要素流动更加活跃,资金、技 术和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737967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梁昊光;张燕;兰晓;;首都互联网产业经济效应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穆春晓;李小民;黄春丽;;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30期
3 李红中;吴锦坚;伊彩文;;矿产资源分布对产地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探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273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3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