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1:2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当代社会,以行政地区为划分依据的区域经济表现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世界生产活动的分工逐渐从国家转向了区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而创新是体现科技最重要的指标。创新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已经画上了等号,区域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国际竞争优势就相对明显。因此,可以认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指标是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创新力还受到其所在国家和区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低下,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 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出发,重点介绍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思想支撑和理论支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分析区域创新系统在新形势下的特征、结构和功能,明确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保持,对区域竞争优势甚至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分为技术效率评价和经济效率评价两个方面,运用二阶段DEA模型评价法实证分析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2003-2006年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结果发现:我国整体水平在这四年内,无论是技术综合效率还是经济综合效率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经济效率处在较低的水平,创新效率亟需提高。 造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不高的原因分别是:创新资源投入不充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显、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不明显。针对以上五点原因,本文相对应的提出了政策建议:构建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创新体系,以加强创新资源的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资源成为科技成果后向经济效益的快速转化;促进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完善创新资源科技产出到成果的转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升软环境建设质量,保障各项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理论层面的创新,是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出发,将各主体要素的相关特性纳入到区域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方法层面的创新,是运用二阶段DEA模型分析法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更加科学、客观;在政策层面的创新,是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角度,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水平给出了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科技;2011年05期

2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冬梅,李石柱,唐五湘;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评价[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王素娟;;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9期

5 陈迅;余杰;;公共支出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6 胡宝娣,胡兵;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5期

7 黄志亮;;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构成和功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唐厚兴,梁威;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5年07期

9 李红波;翟益群;;基于DEA方法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04期

10 周静;;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以青岛开发区为例[J];当代经济;2011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然;区域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艳;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2 彭建华;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与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赵凌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6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d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