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涉我跨界河流安全威胁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0:48
【摘要】:由于国家间不信任产生的“安全困境”,近年由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引发的国际冲突凸显,构成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热点。我国与周边邻国因所涉跨界河流问题引起的国际争端和冲突也逐年增多,如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多次引发中印两国政府对各自国家安全的担忧,亟需应对和破解。从非传统安全理论视角研究我国跨界河流存在的安全威胁,开展识别、评估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已是非常迫切的课题。为此,本论文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建构中国跨界河流安全威胁的分析框架,以便在该研究方法视角下识别和评估跨界河流安全威胁;二是研究中国跨界河流安全威胁类别、程度,即运用分析框架开展具体河流的识别和评估应用研究;三是中国跨界河流安全威胁的应对研究,针对识别、评估结果显示的易发冲突提出应对策略。论文首先通过梳理非传统安全、跨界河流治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以跨界河流安全威胁的评估和冲突解决为主线,结合非传统安全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建构针对跨界河流安全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提出“三阶段八步骤”研究方法。第一阶段(第一到三步)主要针对跨界河流冲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多种工具分析判定安全威胁的级别,是否能进入安全语境。第二阶段(第四到七步)针对跨界河流冲突策略选择与问题解决的路径开展研究,厘清冲突现状、程度、特点,各方真实利益分歧和关切点,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设计整合式的冲突解决方案。第三阶段(第八步)着眼于在跨界河流冲突方之间创造持久稳定、和谐的气氛,从整合式解决方案出发修建优态共存的国家间关系。其次,结合两河流域、印度河、尼罗河冲突解决案例的教训和经验,将“三阶段八步骤”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印跨界河流安全威胁评价和冲突解决,运用脆弱性与国家实力矩阵和PESTLEM威胁分析模型对中印跨界河流非传统安全威胁识别分析,运用安全威胁评估矩阵对威胁进行评估和排序,并提出中印跨界河流冲突的系统应对建议:解决中印跨界河流冲突需要模塑以“相互责任主权”为核心价值的指导原则,寻求共赢互利的整合式解决方案,在厘清中印双方各自切实利益关切和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与谈判方式逐步夯实流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逐步向全面战略合作延展。应对中印跨界河流冲突需在边界安全、水资源分配、上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等具体方面做出策略调整,兼顾“绝对主权”与“公平合理利用”的平衡,避免双方在跨界河流上展开资源争夺和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重视法律制度、法治思维和协商沟通机制作为当前和未来解决跨界河流冲突的主流路径,积极参与跨界河流联动机制的建立,实现中印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共赢”,为亚洲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榜样。最后,在典型案例研究和中印跨界河流安全威胁识别、评估和应对研究基础上,论文提出“共享安全”是跨界河流冲突解决和安全威胁研究的新范式和价值指向,流域国家间应谋求在“正和”博弈中构建跨界河流的安全应对机制达成安全共享的目标。重点是解决跨界水资源合作开发的多重困境,主要包括流域各方达成多边或双边合作协议;形成多方参与的联合协调管理机构;平衡各自水资源利用目的并达成一致;上下游、左右岸开展水文等数据交互;政府部门和公众利益相关方的全面参与;成本和效益的共担共享机制等六个方面。建议从国际水法、国际公约和跨界河流开发实践经验出发研究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在国际共识和法律基础上尽快构建全面系统的跨界河流安全应对机制;充分认识跨界河流利益相关方的多重诉求,并与相关流域国家共同寻求最优合作路径,解决跨界河流流域全面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和长效机制,推进跨界河流合作制度化;加强政府顶层外交与公众外交的互动,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和NGO作为重要的沟通渠道,从流域水资源合作拓展到次区域经济合作,乃至为区域全面战略合作提供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93.3;D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萍;;超越“稀缺—冲突”视角:中印崛起背景下跨境水资源问题[J];国际论坛;2012年04期

2 柴国荣,冯家涛,周志星,张发民,张军;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贾生元,戴艳文;国际河流的水事矛盾与水权讨论[J];四川环境;2003年02期

4 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5 巴里·布赞;余潇枫;;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架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6 李运辉,陈献耘,沈艳忱;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J];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01期

7 黄R

本文编号:2782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82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