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0:06
【摘要】: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适度的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由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转变,沿海与内地、省域之间、省域内甚至市域内的区域之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也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差异涉及面广泛,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以及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矛盾等众多的研究领域。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区域的社会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西部是中国相对落后的地区,成都市作为西部核心城市之一,对西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中,成都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均位列全国第九。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成都所辖9区4市6县在经济实力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相当大差异。但是,差异是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威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何调控区域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成都市市域内部区域经济差异,为成都市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前言。对本文的研究的意义、背景以及研究范围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论述了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城市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相关理论,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以及调控措施。最后,在以前学者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成都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为后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是对成都市经济空间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探讨。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了成都城市位置及产业布局的变迁情况。认为区域自然基础的差异是地区居民出现经济活动地域分异的先天条件,而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断演变是加大其差异的后天因素。 第四章采用定量研究,使用单指标和多指标分析方法。多指标分析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采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中成熟运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19个区(市)县的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综合评价值。成都市各区(市)县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S”形波动变化,2005年其区域经济差异已超过国际通用的警戒线边界①。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第五章针对以上的定量分析结果,对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剖析。成都市区(市)县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呈现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科技教育、旅游、对外联系等城市功能。而现在成都市中心城区承担着巨大压力。可见,成都市进一步发展必须分散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大城市”与“大农村”的关系。成都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六章是对成都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考。主要根据第四章定量分析提出的问题以及第五章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认为成都市区域经济发展要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非均衡即资源在市场上优化配置,实现帕雷托最优。这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可以自由实现。而协调则不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可以自主实现的,它需要由政府负责进行适当调控。首先,政府要在营造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宏观环境。在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对落后地区给予优惠。并在宏观上把握好城市空间开发结构,引导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打破区域分割,建立区域内互补协作关系,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缓解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环境压力。最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制度公平,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全面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本文研究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目的不在于强调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是强调非均衡协调发展,即在政府适当干预下的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都市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以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并有众多次级城镇相联系的,农村腹地广阔的经济区),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对提升成都市竞争力水平,推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有主导作用。因此,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并提出协调发展的措施,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 第一,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理论上提出了成都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 第二,本文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角度具有一定的新意。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大都限于省域之间、省域内或更大范围的研究,对中心城市所辖的市域内经济差异的研究文献很少。而市域内的经济差异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极大地影响着市域以及更大范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结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揭示的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特点,是自己独立的见解,也具有一定的新意。 虽然我全身心投入完成了这篇论文,但是,由于我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论素养有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政策措施分析不够深入,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有些经济指标有缺失,造成定量分析结果不够完善。因此,请大家指正,以待日后进一步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7
【图文】:
成都市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即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温江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郫县和双流县。成都市近郊区:即指除五城区以外的四个近郊区及两个近郊县的行政域,包括温江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郫县和双流县。成都市远郊区:指在近郊以外,属于市域行政管辖范围的(市)县,括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
16图图2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3.1.2 区域自然条件3.1.2.1 地貌特征成都市从西到东,地形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个部分。成都市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成都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都江堰市、邛崃市、大邑县、彭州市、崇州市,海拔大多在 1000—3000 米之间,相对高度在 1000 米左右。成都中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的成都中心城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郫县、新津县、蒲江县(台地)等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40.13%,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便于引水自流灌溉。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成都东部
成都市产业布局圈层结构图
本文编号:2783839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7
【图文】:
成都市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即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温江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郫县和双流县。成都市近郊区:即指除五城区以外的四个近郊区及两个近郊县的行政域,包括温江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郫县和双流县。成都市远郊区:指在近郊以外,属于市域行政管辖范围的(市)县,括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
16图图2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3.1.2 区域自然条件3.1.2.1 地貌特征成都市从西到东,地形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个部分。成都市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成都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都江堰市、邛崃市、大邑县、彭州市、崇州市,海拔大多在 1000—3000 米之间,相对高度在 1000 米左右。成都中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的成都中心城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郫县、新津县、蒲江县(台地)等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40.13%,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便于引水自流灌溉。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成都东部
成都市产业布局圈层结构图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亚男;新疆南疆区域交通与经济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魏婧;“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素贞;四川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韩爽;区域政府合作生态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3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8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