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力区域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22:49
【摘要】: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改写了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历史。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袭扰,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6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危难时期“双木撑天”的巨大威力。如今,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甚至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情况下,全国上下执行的都是同样的货币政策,同时紧缩或扩张,各个区域也都在积极适应中央的货币政策。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区域经济、金融差距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扩大之势。在最新的经济区域划分中,西部、中部及沿海东部已经形成了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上的逐步递推的自然梯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统一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既限制了货币政策主动性的发挥,也削弱了统一货币政策的总绩效。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作用的进一步加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展开研究,选取了1994年至2004年相关经济变量的年度数据,采用逻辑推理与统计计量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专业中的相关理论或研究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调控体系。 正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总量调控下的区域差异表现及其原因。第二部分首先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变换处理的基础上,依据2004年度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我国各地区进行聚类分类,然后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性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并对各区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信贷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第三部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区域调控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22.0;F224
本文编号:280671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22.0;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枝登;中国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6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0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