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工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3 21:1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北京重点发展的是新兴战略产业和服务业。在首都城市新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下,合理并有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成了河北省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对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借鉴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发展经验,从国际、国内两方面介绍了产业转移演进的历史过程,分析了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并从学习中总结借鉴经验。本文将生产要素禀赋分析模型和产业梯度转移模型两个模型相结合研究工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型。在生产要素禀赋分析模型中,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和技术要素四方面研究了影响工业产业转移的生产要素,对比北京市与河北省生产要素的差异,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河北省11个地区的劳动力水平和资金水平进行综合排名,为梯度转移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工业产业梯度系数的模型研究中,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测算了北京市、河北省工业各行业产业梯度系数和两地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通过分析系数的大小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并将北京工业产业转移的类型分为全部转移、部分转移和保留发展三大类,最后将转移的产业同河北省各市工业发展情况结合,确定转移战略。
【学位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427
【部分图文】:

土地资源,北京市,指标,洼淀


图 4.1 北京市土地资源重要指标Fig. 4.1 The important indicator of municipal and resources in Beijing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包围了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幅员广阔,地貌复杂。全省土面积 187693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 70194 平方公里,高原 24343 平方公里,丘陵 9068 平方公里,平57223 平方公里,盆地 22709 平方公里,湖泊洼淀 4156 平方公里,具体见下图 4.2 所示。

自然分布,河北省,土地,状况


图 4.1 北京市土地资源重要指标Fig. 4.1 The important indicator of municipal and resources in Beijing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包围了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幅员广阔,地貌复杂。全省土积 187693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 70194 平方公里,高原 24343 平方公里,丘陵 9068 平方公里,平7223 平方公里,盆地 22709 平方公里,湖泊洼淀 4156 平方公里,具体见下图 4.2 所示。

水资源,北京,指数,资源


市淡水资源主要来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官厅等 85 座水库,地下水资源目前为开采过度的状态,已在以朝阳为中心的 1600 平方公里形成了地下区,地下水保护形势严峻。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但由于用日益增加,北京也会在特别时期从附近的河北水库调水,缓解时期内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河北省濒临渤海,海岸线绵长,临海海域有黄骅港、京唐港、曹妃甸等重要港口,海水资源、海物丰富,海洋能源亟待开发利用。但是相比之下,河北省淡水资源匮乏,据统计,河北省 2010 年量为 518 毫米,人均水资源 386 立方米,仅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8。自产地表水主要来自海河河,流域面积 171624 平方公里,水资源 231 亿立方米,而其他内陆河、辽河流域面积 16069 平方,水资源 7.95 亿立方米。目前,地下水是河北省主要水资源来源,占总用水量超过了 70%。长期采引起了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问题制约着河北经济的发展。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各省土地(人均耕地、耕地质量和占全国)和水资源(人均水资源和水资源密度)进行了指标测算,北京是 28 名和 28 名,河北是 20 名和。测算结果如下图表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春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4年07期

2 王燕玲,林峰;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02期

3 董国辉;经济全球化与“中心—外围”理论[J];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02期

4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5 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6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7 郑秀君;浅析沿海地区产业转移[J];改革与战略;2005年03期

8 徐忠爱;;“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3期

9 王洪庆,朱荣林;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10 毛艳华;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811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11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