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德两国区域经济融合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1:0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柏林墙的打开和东西德的合并,德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重新的统一,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然而政治上的迅速统一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上也能在短期内实现区域融合。由于在统一前东西德无论是在经济体制上还是在经济运行状态上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统一之后,新联邦德国政府面临着从经济体制、就业、产业结构到社会心理等一系列难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在推行改革开放25年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逐渐突现,小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状况上也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融合,找到推动国民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突破点,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区域经济融合的成功经验,并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希望能从中找到对我国的区域经济融合有益的启示与思路。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F127;F151.6
【部分图文】:

两德统一,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机制


(二)两德统一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经济问题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的重新统一使德国人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机遇与挑战(参见图3)。虽然在仅仅一年之内就能完成了德国统一的各种手续,但是完成实质性的内部统一和实现真正的区域经济融合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要的时间要多得多,做出的努力也要大得多。1、经济体制上的问题统一前的东、西德分别建立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的是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就其实、质而言,这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是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如前所述,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所有制基础,资源配置机制、经济主体的地位以及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两德统一后,在明确确定原德意志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灵;;浅析成都市信息化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J];中国信息化;2018年11期

2 韩承平;;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3 刘琳;;新媒介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J];新闻战线;2015年10期

4 刘颖;;中国两岸三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利弊浅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10期

5 蔡晨宇;;一带一路——中国复兴梦想战略[J];知识文库;2017年02期

6 马培原;;“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18期

7 张湛;;多维视角下的民族经济融合:内在机理和实现途径[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8 陈炜;;近代广西城镇经纪业发展与民族经济融合[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9 范栋华;杨华;;对城乡经济融合的认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11期

10 杨东华,李德虎;热经济学的历史与现状[J];自然杂志;198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丰华涛;;推进高职教育与沈阳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7年

2 ;印度智库专家:中印携手将极大推动亚欧大陆的经济融合[A];《今日轨道交通》头条版2017年3月[C];2017年

3 谢国j;;经济融合有利于香港经济转型突围[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关红玲;;香港产业及政府干预的再思考[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毅;;“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 “一带一路”是什么? “一带一路”的目的[A];察哈尔报告——“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第二版)[C];2015年

6 周卫东;;四川核工业军转民的机制创新[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嘎日达;;在京外地农民工的经济融合状况分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张家敏;马家华;;落实《纲要》精神,推进粤港融合[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9 唐咸明;;铁路、蔗糖业与民族经济融合——以百色为释例[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玉芳;蔡学静;戚基艳;张慧玲;刘家骅;;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颖;市财金投资集团 创新“平台+”模式 服务实体经济 探索资本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N];日照日报;2019年

2 记者 张楠;与经济融合成为知识产权工作重点[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顺应开放 融通潮流 推动京津冀经济融合发展[N];中国企业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浩;裘东耀代表 促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温济聪;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代表:促进数字与实体经济融合[N];经济日报;2019年

6 记者 武勇;实现韶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李洋;5G开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新时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胡逢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促进科技经济融合[N];桂林日报;2019年

9 本报评论员;走好龙头企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之路[N];安康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谢雷鸣;“一带一盟”对接 推动区域经济融合[N];中国贸易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淑珍;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中德两国区域经济融合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蓝晓飞;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余倩;江西省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水平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爱新;近代经纪业发展与边疆地区民族经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白力民;传媒产业与智慧经济融合发展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6年

6 唐咸明;论20世纪广西糖业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子倩;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梁刚毅;近代广西民族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小宁;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10 马春雷;新疆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3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13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